“元朝發行鈔法,以絲、銀作準備金,百姓可用絲、銀兌換寶鈔,也可用寶鈔兌換絲、銀,是不是?”朱由檢說道。
皇帝這話落地,在場眾人便明白了準備金的意思,而他們也懂了皇帝適才說太祖發行寶鈔的錯誤在哪里了。
太祖那會發行寶鈔,可是沒有這所謂的準備金,也就是說,百姓可以用絲、銀、銅錢兌換寶鈔,可是卻不能用寶鈔兌換金銀。
這便是寶鈔失信最主要的地方,若百姓能用寶鈔來兌換金銀,當寶鈔貶值時,他們也不會有如此巨大的恐慌和憤怒,辛辛苦苦賺的銀子換回了廢紙,哪個傻子還會去用?
“也便是說,陛下若要發行鈔法,便要有這個準備金,能讓百姓用鈔兌換金銀實物?”范景文開口問道。
“是,沒錯,”朱由檢點了點頭,“還有一點,便是昏鈔該如何處置的問題。”
太祖九年,大明制定了“倒鈔法”,便是針對昏鈔的回收,規定每昏鈔一貫,收工墨值三十文,五百文以下遞減,可政令發出后,便有許多人因為舊鈔在交易過程中降值而頻繁更換新鈔。
朝廷于是又取消了“倒鈔法”,說舊鈔和新鈔可以一起使用,這下好了,舊鈔大量擠壓,新鈔還在發行,市面上的寶鈔則越來越多,能不貶值才怪!
“朕以為,可二至三年更換小面額寶鈔,回收昏鈔不用,大面額寶鈔五年更新一次。”
“這...陛下是不用洪武寶鈔?”范景文瞪大了眼睛問道。
不怪范景文驚訝,有明一朝,寶鈔只一種,就是洪武寶鈔,發行年份也無分界,不改幣名及形制,從朱元璋到朱棣,再到朱高熾、朱瞻基登基,所用寶鈔仍舊為洪武寶鈔。
這便造成了一個問題,其一就是市場上的寶鈔越來越多,其二就是方便了不法分子偽造寶鈔。
朝廷這么多年就一直用一種寶鈔,且寶鈔偽造可比銅錢來得容易,銅錢是貴金屬,它的偽造多為成色不足,在實際流通中較容易辨認,所以多貶值流通。
可紙幣不一樣啊,紙幣只是作為價值符號,本身成本就低于金屬貨幣,而萬年不變的紙幣,更是降低了偽造成本,這也是為何大明對于寶鈔偽造的律法如此嚴厲,偽造寶鈔的仍舊絡繹不絕、前赴后繼的緣由。
更甚者,不止百姓偽造寶鈔,便是藩王也罔顧國法律令偽造寶鈔,建文帝時的湘王朱柏便因為偽造寶鈔被建文帝降敕,因不想受辱,朱柏闔宮自焚死。
可若是每隔幾年就用新的寶鈔,對于偽造之人而言,一是加大了難度,二是利潤降低,增加了違法成本,自然能夠降低偽造寶鈔的現象。
朱由檢同他們解釋了自己的這一想法,殿中諸人俱是點頭贊同,心中更是覺得陛下想得周到。
而他們卻沒有意識到,不知不覺中,他們已是認同了皇帝發行寶鈔這個決定,并開始思考如何發行,而不是能不能發行這個問題了。
“另外,制寶鈔的材料...”朱由檢緩緩看向了宋應星,他于農業上有研究,可以聽聽他的意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