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的好心情并沒有維持多久,朝會上的一個消息就讓他臉色沉了下來。
消息是駱養性帶回來的,建奴從大明買不到糧食之后,便聽了戶部尚書車克的建議,取道朝鮮,同朝鮮人做起了生意。
一個姓樸的商人抓住了機會,在江南采購了糧食之后,將糧食送去了建奴。
“江南是哪個商行出面?”朱由檢問道。
“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商行,”駱養性回道:“東家姓孫,在杭州開糧行,鋪面不大,也不知怎么就和朝鮮人勾搭上了。”
朱由檢冷哼一聲,“姓樸的故意選了一家小的,以為這樣咱們就不察覺不到。”
錦衣衛人數再多也有限,盯著的也是大商行,而姓樸的竟然選小商行來合作,定然對大明體制有所了解。
又或者說,建奴當中有人給了建議,讓姓樸的找小商行買糧。
眼下,糧食已經運抵了建奴,再想從中阻截已是來不及,能做的就是預防下一次朝鮮商人的買賣。
可這事卻也難,一來,南方小商行無數,這家沒了,朝鮮還能和別家做買賣,就算朝廷下達旨意,施以威嚇,在金錢的驅使下也不一定有用。
況且,若是朝鮮人任用漢人來做買賣呢?
防不勝防,反而浪費了人力物力財力,得不償失。
二來,海禁取消之后,海上貿易更加便捷,大明商人可以走出去,海外的商人,自然也能走進來。
朱由檢想了片刻,看見隊列中的姜曰廣,心中不由一動,有了一個想法。
“此事,錦衣衛繼續盯著,”朱由檢開口道:“散朝,閣臣、姜曰廣、駱養性,你們隨朕來。”
被皇帝點了名的幾個跟著進了武英殿,垂首等待皇帝示意。
“姜卿,之前,你同蔣卿二人去西寧衛這差事,辦得很好。”朱由檢說的是同蒙古和碩特部和談一事,過去舒悅,察哈爾鹽湖已是開始有鹽運往大明境內。
“為陛下分憂,是臣等應盡之責。”二人同時開口道。
朱由檢輕“嗯”了一聲,朝姜曰廣說道:“你曾經出使過朝鮮,這次,恐怕還要再去一次。”
皇帝這話說完,殿中幾人對視幾眼,臉上露出嚴肅神色。
曾經,朝鮮作為內附大明的國家,姜曰廣去朝鮮并不會有什么危險,可眼下卻是不同,朝鮮歸順了建奴,若大明使臣踏上朝鮮的國土,不知會不會直接驅逐出境。
驅逐還算好的,蔣德璟心想,若是綁了送去建奴邀功,怕也有可能。
“我大明如今雖然暮氣沉沉,風雨飄搖,但余威尚在,建奴蓄勢待發,可到底沉淀不足,”朱由檢慢慢分析道:“再者說,朝鮮內有政亂,外有倭寇,他要在夾縫中生存,靠它自己,必然也是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