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的意思是......”蔣德璟眼睛一亮,“是要同朝鮮利益交換?”
朱由檢點了點頭,“朝鮮上一任國主光海君即位時,大明因為以他不是宣宗的長子而不承認他的國主地位,才導致朝鮮與我大明交惡,加上建奴對大明屢次侵犯,也讓朝鮮以為我大明沒有了對抗的實力。”
可光海君仍舊保持中立,這種騎墻派其實十分危險,蛇鼠兩端的行為無異于是玩火,一旦有差池,對朝鮮就是滅頂之災。
加上光海君即位的不合禮法和即位后對親族的殘酷迫害,朝鮮內部上層大臣發動了政變,將光海君流放,推舉宣宗的孫子李倧即位。
李倧是通過政變才登上王位的,他心里十分清楚,如果不馬上穩定內部與外部環境,他有可能被再次推翻,于是,他再一次選擇了大明,大明也承認了李倧的合法性,冊封他為新的朝鮮國主。
可這么一來,建奴就不高興了,明將毛文龍率軍駐扎的皮島,就是建奴的后方,讓努爾哈赤陷入了兩面作戰的危險境地,李倧不僅在內部啟用親明派大臣,更對毛文龍的對抗建奴的行為給予了無私的幫助。
之后,皇太極即位,他將目光瞄準了朝鮮,出兵的目的,一方面震懾朝鮮,另一方面打擊毛文龍部。
這一戰十分順利,建奴大軍趁鴨綠江冰凍時出兵,攻克義州,然后兵分兩路,一路進擊毛文龍,毛文龍未敢正面交鋒,率軍遁走。
另一路,建奴繼續攻打朝鮮,直接打到了朝鮮都城漢陽。
朝鮮舉國惶恐,只能遣使求和,與建奴簽訂城下之盟,在此期間,建奴主帥阿敏故意縱容屬下劫掠,如此盜賊一般的行徑,讓朝鮮民眾心生怒意,也讓這份盟約充滿了不確定性。
崇禎十年,建奴國號大清,消息傳到朝鮮,舉國嘩然,這意味著從今以后,建奴和大明平起平坐,如果朝鮮繼續跟著建奴,那就要成為造反動亂的逆賊了。
李倧拒不接見建奴使團,在皇太極稱帝大典時,朝鮮使臣拒不下跪,至此,雙方通過戰爭建立的脆弱外交關系正式破裂。
崇禎十一年,皇太極再次遣兵攻打朝鮮,這次,皇太極親自掛帥,統帥十二萬大軍,一路勢如破竹,勇不可擋,朝鮮軍節節敗退,再次被迫求和。
這一回,皇太極下了徹底解決朝鮮的決心,他將朝鮮宗室全部俘虜,李倧慌了手腳,只想求和,脫去象征權力的王服,向皇太極三跪九叩,同意臣服于建奴。
至此地步,朝鮮已是失去了話語權。
建奴命朝鮮徹底斷絕與大明的藩屬國關系,派遣世子作為人質留在建奴,每年向建奴朝貢。
至此,朝鮮徹底站在了建奴一邊,與明朝斷絕了外交關系。
“陛下,朝鮮國主,怕是不會見臣啊!”姜曰廣搖著頭嘆道。
“倒也未必,”范復粹突然捋了捋胡子,“建奴是通過戰爭的手段,讓朝鮮臣服,俘虜了皇室,這一點,同靖康之變何其相似。”
“所以,”蔣德璟接著道:“不管是皇室還是百姓,對于建奴有懼怕,但也有恨!”
“可是,”姜曰廣又道:“朝鮮違背盟約,就又遭受一次滅頂之災,怕是不會輕易靠過來。”
朱由檢點了點頭,“是,在不知道我大明如今的實力之前,他們自然不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