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堪賡又道:“若是汛情緊急,則利用快馬報訊,讓情勢能在短時間內讓各地所知,如此的話,朝廷需要在沿河縣、鎮、城準備充足、能日行百里的良馬,方便送信人騎乘。”
“那村莊呢?”黃守才突然問道。
周堪賡是官員,說的方法都是官員所習慣的,不管是乘羊皮筏子報信,還是騎馬報信,都是通過朝廷的體系。
可沿岸城鎮多,其下轄的村莊就更多了。
城、鎮收到消息,再傳遞到下轄村落,所需時日更長,若有耽擱,后果不堪設想。
“莫急,”周堪賡朝黃守才笑了笑,“村莊之間離得近,有些就隔一條河,有些隔一片田,還有隔一個小山頭的,都有,臣還記得潘大人一個方法,利用懸旗、掛燈、敲鑼發出信號,通知百姓,一個個村莊同樣可以收到消息。”
潘大人,即潘季馴,是萬歷年間工部尚書兼右都御史,他的才能主要展現在治理黃河上,前后四次出任總理河道都御史,發明“束水沖沙法”,也便是收緊河道,利用水的沖力,沖擊河床底部泥沙,從而達到清淤防洪的目的。
黃守才聞言,這才點了點頭,心中對周堪賡多了幾分信服。
“如此一來,人手上就不夠了,”朱由檢皺了皺眉頭,“得成立一個專門的水利衙門,從建筑堤壩、水閘、疏通河道、傳訊、守卒等各方面安排人手。”
“陛下,要征役?”黃守才低聲問道。
黃守才心中并沒有將自己看做是官吏,他自認為還是個普通的百姓,因此對于筑堤,他首先想到的是役夫,若是因為治水而征役,百姓還是一個“苦”。
“不,”朱由檢搖頭道:“給工錢招募,愿意來的來,若表現出色,可以在水利衙門安排職位。”
比起征役來,如此舉措少了民間對朝廷的怨懟,也能真正招收到一批有真才實學的人來。
河道的防治說完后,朱由檢又看向殿外,開口道:“你們覺得,京師的防洪好在何處?”
這有什么好問的,京師是帝王所在,一切自然按照最高標準,比如宮殿的建造,就是在地勢高的地方,就算洪澇,也淹不到宮里來。
還有,便是城中的明溝暗渠了。
元大都在建設時,就很好得規劃了排水系統,依北高南低的地勢,大都城的南北主干道兩側,都有排水干渠,溝渠兩旁還有東西向的暗溝,引胡同內的雨水排入干渠。
大都城城墻還有向城外泄水的涵洞,涵洞底部和兩壁以石板鋪砌,接縫處勾抹白灰,并平打了很多鐵錠。
涵洞頂部用磚起券呈拱形,中部裝置著一排鐵柵欄,很好得起到了排水的作用。
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明北京城,拓寬南城,開挖南海,擴大了原太液池的水面,在排水上,保留和疏浚了元大都的排水溝渠。
周堪賡將這些說了,遂即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不禁苦笑道:“臣明白陛下之意,只是若每個城鎮開挖明溝暗渠,加建涵洞來排水,這銀子,怕也不夠使的。”
“是,朕當然知道,”朱由檢指著沙盤道:“在靠近河近的城鎮,只挖明溝排水,水利衙門的兵卒定期疏浚,以防萬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