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自然說的是氣話,明清兩朝改土歸流耗費了多久,才有了一點效果,土司真正廢除,是要到新中/國成立之后了,他金手指再開大,也不好說改就改吧!
很多人聽到改土歸流,就以為是清朝才開始的,可實際上,明朝就已是實行改土歸流。
自元朝起,云南西部疆域開始大變動,金齒地區納入元朝版圖,成為當時云南最大的政治區之一,隸屬于云南六部。
明朝統一云南后,繼承了元朝在云南的疆域,經洪武、永樂兩朝經營,明朝已在云南西部廣置土司、制定信符合金字紅牌,使土司“知歸向朝廷,不失臣節”。
在永樂、鴻熙、宣德年間,朝廷時常派宦官云仙、徐亮等宣慰撫諭和賞賜麓川、緬甸、木邦等土司,增強了對云南西部邊疆的管轄。
天順以后,云南西部土司區的局勢發生了變化,明朝因“撫綏失宜,威柄日弛,諸土司叛服不常”,這一切皆源于木邦土司和孟密土司之爭端。
孟密原為木邦土司屬部,因寶井之利,與木邦紛爭不斷,乃至兵戎相見。
成化二十年,明朝設立孟密安撫使司,孟密盡奪木邦土司故地,西南諸夷“不平,洶洶欲亂”。
有的覺得自己沒有撈到好處所以不服,有的想要渾水摸魚,“誓必共滅孟密”,也想要分一杯羹,導致“皆竊睥睨,以輕中國”,打破了永樂、正統以來云南西部土司區的整體發展格局,土司之間的矛盾遂即公開化。
嘉靖以后,大明勢力衰微,建奴興起,流賊也紛紛冒頭,當緬甸東吁王朝崛起,并不斷向北拓展時,孟養、木邦、孟密、“三宣”等土司各自作出了最有利于自己的政治選擇,在緬甸和大明之間搖擺不定,一會兒依附緬甸,一會兒又依附大明,云南西部土司出現了一種搖擺的離心“內外”發展趨勢。
從嘉靖三十四年,緬甸東吁王朝滅緬甸宣慰使司開始,明朝云南西部土司便開始了不斷搖擺。
三十九年,緬甸控制孟密,利用土司與大明的矛盾、或土司之間的紛爭,又招誘了一些云南西部邊地土司。
隆慶二年,木邦宣慰使司依附緬甸。
隆慶六年,隴川宣撫使司目把岳鳳殺宣撫使多士寧投緬。
萬歷三年,木邦土司據干崖宣撫使司臣服于緬。
萬歷七年,緬甸占孟養宣慰使司。
直到萬歷二十二年,云南巡撫陳用賓因“緬數入犯,筑八關于騰沖之邊,曰萬仞、神戶、巨石、銅壁、鐵壁虎踞、天馬、漢龍”,每四關設一守備戍之。
八關二守備作為緣邊關塞,最初的目的和九邊一樣,為防御而設,只是九邊防御北方,八關防的是緬甸。
可從最后的效果來看,八關并沒有起到很好的作用,相反,八關反而使得關內土司和民夷越度,客觀上加速和固化了云南西部土司的“內外”分際,使關內外土司和族群產生“內外”之感,八關之內稱為內夷,八關之外的,稱為外夷。
八關,反而讓他們產生了一種錯覺,在關內屬于天朝,在關外的,已經不是天朝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