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老太天天高興著,心寬就長肉
加上被徐春嬌一嘮嗑就愛四處溜達的習慣傳染,哪怕不出門,就樓上樓下溜達個幾回都比以往運動量大….
最顯著的改變就是胃口好了些,每一頓都樂意多吃小半碗飯呢。
徐春嬌自我定位特別清晰,該買菜就拎著菜籃子出門。
有一說一,擱老家貧困偏遠的地兒,這會還有吃不起豬油或者花生油,拿煤油炒菜的呢....。
人也是到香江以后才發現內地運到這兒的蔬菜還有標準。
比如老太太愛買胡蘿卜,因為這玩意和土豆,地瓜葉一樣農藥和化肥都得打少。
擱老家只要是個蘿卜就能吃,到了香江以后頭一回發現有芯的胡蘿卜不達標….
再比如姜,只有農民種來自己吃以及往香江運的沒有農藥。
無公害蔬菜對徐春嬌吸引力不大,她走時收走了地里一批時令蔬菜。
那是真真一點農藥都沒打過,只澆過農家寶。
而且老太就愛吃葷,饞肉,對青菜沒多大執念。
也不知道是不是來香江的時間短還沒找著真正的寶,以至于到現在還沒有一樣東西能被徐春嬌被收納進空間里。
老太太還往外拿東西了呢。
有時候該輪著人做飯了,又碰上有想吃的菜就假模假樣的提著菜籃子到市場溜達一圈,再往外拿食材。
人來之前出了一趟海,那九節蝦一出海面立刻就進了空間里,保鮮程度就跟剛出水立刻下鍋一樣。
純純海蝦連蝦線都不用去。
小老太這幾年就沒虧待過嘴,會吃還會做.....
偶爾做擱干鍋蒸大蝦,蔥姜墊底,一點點黃酒,撒一點點鹽,活蝦一丟蓋子一蓋,中火焗四五分鐘,好吃得旁邊死個人都顧不上。
香江好些魚都是養殖的,比如馬友,泥猛,黃花。
野生的多來自臺山,湛江,海島還有西市,但運輸到目的地口感也得打個對折。
饒是競爭對手性質的做飯大姐,平日里防著徐春嬌同時都得來一句‘那老太太確實能耐,買的菜還要更新鮮一點"
更別提白老太。
老白家人口也多,在香江光是姓白的就有好幾個。
甭管親疏遠近,誰來小洋樓都得真心實意的夸一句白老太氣色好,錢花得值當。
這一片小洋房常年住著就那么些人,誰家動靜大點都知道。
等老白家有個好阿姨的事兒往外傳的時候,徐春嬌被人挖墻角的消息也就傳進了白老太耳朵里。
不是別人,還是之前幫著出頭的牌搭子。
人還沒找著滿意的,順著味摸到老白家,打起徐春嬌的注意。
白老太心寒,啥都是假的,但住家阿姨帶來的好處那可是實打實的。
好不容易過幾天順心日子,還叫不叫人活了。
白老太拉著徐春嬌的手千叮嚀萬囑咐,“這還不是錢的事兒,咱兩家有交情,可不能去別人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