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在海島已經賣得很便宜了,一斤幾分錢,個頭再小那就跟白送沒什么兩樣。
不過捕撈了十來年,連初出茅廬的小年輕都能察覺得出來,魚不那么好捕撈了。
聽說去年和今年,公家規定黃海集體拖網漁船七八月份休漁,不讓捕撈。
都知道怎么回事,魚群就是在那兩個月集中到淺海產卵,這時候就算動手,那魚指頭大小,再如何拼命地生長,也要到秋天后才能長到半斤以上.......。
還聽說休漁兩個月算是少的,東海還得休四個月,到十月份才允許拖網漁船干活呢。
海島倒是沒有接到明確的通知,不過這兩個月海上的風暴天氣多,臺風變著法子折騰,出海打魚變得艱難了,打不到什么太有價值的魚就算了,還得考慮保存和運輸。
夏天去深海捕魚的危險系數也高
每年在海里嘎掉的漁民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夏天。
徐水生就得問問是怎么一個改進法,是保障人還是針對魚啊.......。
牛進倉拿著設計圖紙講聲波原理,叨叨到時候搞一個電視機的顯示屏,傳回來的聲波和魚群大小密度有關系,比如魚群越大,反射信號就越強。
相當于代替了老把頭,不需要再用眼睛和耳朵捕捉魚群的動向。
到時候機器一開,哪里有魚群,處于多深的位置,魚群的規模和魚種等都探得一清二楚。
路過的老把式不服氣的啪嗒啪嗒甩著拖鞋走路,惹得徐水生喊人不要帶個人情緒啊!!
自己人干活快,你聽懂了,對方也聽懂了.....
會畫機械圖的牛進倉跟會加工的船廠老師傅湊在一起,理論成立,技術可行,還有點小錢,那就可以開始干了。
都沒當成是任務。
牛進倉純粹就是擱家里頭總不能一天光盯著三頓飯吧,也得找點事情做。
船廠老師傅一輩子干這個的,而且還有錢拿,還管飯。
先鋒生產隊自己有油坊,也舍得放油,而最舍得霍霍飯菜的就是老牛家。
管老師傅兩頓正經飯還是管得起的,吃人嘴天天嘴角流油。
而且生產隊花了錢跟船廠請的人。
以前就這么干過一回,牛桂枝進局子那一回定的名頭就是技術投機倒把,說白了就是公家規定,過期技術人員不能給民營企業輸送技術來牟利。
以前還不許呢,這會放松多了,人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牛記倉平日里跟老師傅說話,那都不站直溜的,特別隨心所欲的想到啥說啥。
這個叨叨仔細想想,是不是那么一回事。
那老師傅就嘀嘀咕咕的表示這玩意,他瞅著也像是那么一回事。
隨隨便便路過一個社員都能站著聽兩句.......。
槍炮啥的,社員們看一會就能拿手上現有的材料做一個差不多的出來,就牛進倉說的聲波裝置,雖然看不懂設計圖,但是聽沒問題。
一大幫子男同志成天不回家就湊在一起,這樣那樣,那樣這樣的琢磨。
腦子說原理會了,可以造
手說聽腦子的,一定沒問題。
一個星期左右,老師傅就弄出了一個不帶顯示屏,只能嗶嗶嗶響的乞丐版捕魚聲波裝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