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雅指著陳列柜,“聽說這里面的有陳總自己莊園的咖啡豆?”
她總算是問出了自己最想問的問題。
陳默笑著說道,“你面前整柜都是,還有剛剛說的瑰夏和瀾滄紫也是。”
喬雅心下了然,又追問了一句,“陳總莊園很大?”
“還好,一個8000多畝,一個5000多畝,加起來也就多畝。”陳默老實巴交的回答道,“不過還有四個莊園正在談。”
陳默這個正在談還這不是忽悠他,要說還得是孟總啊,他推薦的周愛黨真心好用,很快就把種植和生產管理捋順了。
他還跟左總借了幾個整合供應鏈很厲害的同事去普洱看了一下。
當然出于尊重陳默還是知會了鄭老板一聲,畢竟是為了自己的私事。
左總借給他的幾個同事沖過去一通調研,還順帶分析了整體行業數據,覺得這莊園規模還能繼續擴。
關于擴大規模陳默當然知道可以擴大,畢竟目前華國咖啡的風還沒吹起來。
關鍵是這幾個供應鏈大佬的意思是他們調整以后繼續擴大規模的同時可以不影響原本效率。
這就很牛逼了啊。
陳默老牛馬了,自己也創業過的人,當然知道什么是“規模不經濟”。
簡單的說就是指當企業或行業的生產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后,繼續擴大規模反而會導致單位產品成本上升、效率下降的現象。
這與“規模經濟”(隨著規模擴大成本降低)是相反的概念,體現了生產規模與效益之間的非線性關系。
說人話就是并不是規模越大,生產成本越低。
而另一邊喬雅心中暗忖這人說的“還好”是怎么來的?什么叫“加起來也就多畝”?
呵,怎么來的?她是跟陳默不熟,等她倆再接觸一段時間就知道是裝逼裝來的了。
萬畝咖啡莊園年產出干豆大概是1200到1800噸,取個中間數是1500噸。
按照她和李攜耀前期做過的單店模型,早期單店每月咖啡豆消耗量大概就是12公斤。
炒啊。
對方兩個莊園的年產值都夠得上他們100家店一個月的咖啡豆消耗量了,而且聽起來對方還正在擴大規模?
喬雅畢竟不是從未來回來的,她不知道自己即將創立的瑞子咖啡有多猛。
甚至她都不知道在華國到底能不能把咖啡做起來。
這些想法在她腦海里很快過了一下,喬雅輕聲問道,“陳總咖啡莊園現在主要的客戶是?”
陳默舒服了,看來又打窩成功,“國內主要客戶是雀巢和星巴克,精品豆都是直接出口。”
這倒不是他崇洋媚外,確實是精品豆在國內賣不出價格。
再說呢,他這也算外國賺錢華國花。
喬雅點點頭,她今天也算是長見識了,如今國內咖啡市場方興未艾。
她和李攜耀都在擔心到底能不能培養出國人對于咖啡的消費習慣。
結果居然有人提前在布局上游供應鏈。
不是,我飯都還沒吃你就已經開始準備要賣我擦屁股的紙了?
真是離譜他媽給離譜開門,離譜到家了。
她還想和陳默繼續聊聊,卻看見一旁小米委屈巴巴的眼神,把想說的話咽了下去。
“陳總,這套房我確實很喜歡,2667萬能把抹個零嗎?2600萬我今天就能簽合同。”喬雅先砍一刀,她也不想浪費時間,直接報了心理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