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廂里的空氣凝固了,陳倩也懵了。
她看著王慧芳煞白的臉和強忍淚水的樣子,又看看哥哥那張沒什么表情卻極具壓迫感的臉,一時不知該說什么好,只能擔憂地握住王慧芳冰涼的手。
陳默仿佛沒看到王慧芳的失態,目光重新落回計劃書,鋼筆在“風險準備金”那一欄劃了個圈。
“10%的預算應對突發情況,想法是對的。”他淡淡地說了一句,算是難得的、微乎其微的肯定。
但這句肯定在此刻王慧芳聽來,更像是居高臨下的點評。
但她知道自己不能生氣,也沒有資格生氣。
如果不是因為對方親妹妹是自己舍友,自己連跟人一起吃飯的資格都沒有。
她還在獨自消化著自己的負面情緒的同時,對面的陳默又翻到財務預測部分。
指著其中一項:“營銷推廣預算,70%押注在facebook和instagra的付費廣告?依據呢?做過目標市場的用戶畫像和媒介觸點分析嗎?知道現在這兩個平臺的廣告競價成本在東南亞漲了多少嗎?有沒有考慮過本地化的社交媒體kol(意見領袖)合作?哪怕是小博主,轉化率和信任度可能都比硬廣高,成本也更可控。”
每一個問題都像一把錘子,敲在王慧芳那顆已經搖搖欲墜的信心上。
用戶畫像?媒介觸點?競價成本?kol?
這些名詞她聽過,但具體怎么操作,如何分析,如何評估性價比,對她而言是一片模糊的灰色地帶。
她所謂的“推廣策略”,還停留在“花錢投廣告就能看到訂單”的原始階段。
陳默放下計劃書,身體向后靠在椅背上,雙手交疊放在身前。
他看著對面幾乎要把頭埋進桌布里的女孩,眼神里沒有嘲諷,只有一種閱盡千帆后的平靜審視。
“王慧芳,”他叫了她的全名,聲音不高,卻清晰地穿透了包廂里壓抑的沉默,“創業不是做一份漂亮的ppt,更不是靠‘藍海’、‘平替’、‘信息差’這些聽起來很美的概念就能成功的。它需要扎到泥土里,去摳每一個細節的成本,去預見所有可能讓你流血的坑。你這份計劃書里,有熱情,有吃苦的決心,這很好。但你對國際規則的無知,對供應鏈風險的低估,對市場復雜性的輕視,任何一個點,都足夠讓五十萬在三個月內燒光,然后連個響都聽不到。”
這些話說得有些重,他是在對王慧芳說,但包間里面的兩個人不知道的是陳默的話也是在對他自己說。
自己前世不就是揣著一腔熱血去“創業”,花光了積蓄還賣了房,最終也沒聽到個響。
倒是差點落下個妻離子散的結果。
好消息是陳默只有妻離,并沒有子散。
壞消息是陳默因為創業緣故根本沒有要小孩,所以也談不上子散,妻離已經是最差結果。
他的話像冰冷的解剖刀,一層層剝開王慧芳精心構建的夢想外殼,露出里面脆弱而混亂的內核。
王慧芳的肩膀幾不可察地抖動著,死死攥著陳倩的手,另一只手的指甲幾乎要嵌進自己的肉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