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回憶著當時的情景,語氣帶著一絲調侃。
顯然對那場偶遇印象深刻,也精準地捕捉到了李攜耀當時的震驚。
“是的,鄭董。”陳默也笑了,“就是他們二位。那天他們是來談合作的。”
鄭非“嗯”了一聲,自顧自的拿起桌上的紫砂小壺,給自己倒了一杯色澤金黃的茶湯,茶香清冽。
他喝了一口,放下杯子。
目光重新變得深邃而專注,如同老辣的獵手回歸正題:“咖啡這個賽道不算新鮮了。
星巴克盤踞多年,國內新銳攪局者也不少。
陳默,我聽徐總說你一年多兩年前就開始在云南布局莊園,手筆不小。
現在又親自下場做品牌...
看好它的邏輯是什么?總不會單純是喜歡喝吧?”
他問得直接,目光銳利,這是真正想聽陳默的戰略思考,而非客套。
陳默腦海中前世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瘋狂擴張、瑞子的閃電戰與后續沉浮、以及精品咖啡浪潮的洶涌畫面飛速閃過。
重生者的先知視角,此刻需要轉化為符合當下認知、邏輯嚴密的商業推演。
對不住了鄭老板,我要開掛了。
“鄭董,我看好現磨咖啡市場,核心邏輯基于三點。”陳默的聲音清晰而沉穩,感覺很有說服力。
“第一,市場滲透率的巨大空間和消費升級的必然性。”
他清了清嗓子,繼續說道:
“目前國內人均咖啡年消費量還不到10杯,日韓是我們的十幾倍,歐美更是幾十倍。
隨著年輕一代成為消費主力,城市化進程加速,生活節奏加快,咖啡作為功能性飲品和社交媒介的需求會持續爆發式增長。
這遠不是星巴克一家或者現有玩家能滿足的增量。
而且,消費者對咖啡品質、便利性和性價比的要求會越來越高,這正是新品牌切入的機會窗口。”
鄭非好似在微微頷首,可惜陳默看不到。
他手指在桌面上輕輕敲擊,這個判斷符合他對中國消費市場潛力的認知。
“第二,產業鏈效率重構的巨大紅利。”陳默對著電話滔滔不絕,似乎眼神都銳利起來。
“傳統的咖啡連鎖,從生豆產地到消費者手中,鏈條長、損耗大、成本高、品質不穩定。
星巴克模式很成功,但它的溢價很大一部分是品牌和空間體驗,在效率上并非無懈可擊。
而我在云南的上游布局,已經初步形成了從優質種植、標準化加工到穩定供應的能力。
瑞子的模式核心是線上線下融合,小店快取,數據驅動運營,目標就是砍掉一切不必要的中間環節和成本,把效率和性價比做到極致。
這需要強大的供應鏈整合能力作為底座,而這正是我能提供的核心價值之一。”
他強調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