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默的語氣帶著肯定,同時也在清晰地描繪著新崗位的挑戰:
“智能座艙,遠不是放個大屏、搞點語音控制那么簡單。
它是未來智能汽車的神經中樞,是用戶交互的第一界面,更是海量數據匯入的起點。
它的穩定性,直接關乎行車安全;
它的可靠性,決定了用戶體驗的底線;
它的效率,影響著整個智駕系統的流暢度。”
陳默的聲音字字千鈞:
“我要的,不是做一個炫酷的玩具。
是要打造一個像我們自研erp那樣,能在極端環境下扛住壓力、能在十年生命周期內穩定迭代、能支撐起未來智能汽車所有想象空間的企業級座艙操作系統和平臺!”
他身體再次前傾,目光灼灼:
“這個位置,需要懂系統,懂集成,懂穩定性的分量,更需要有把‘可靠’刻進dna里的工程化思維。
老羅,我覺得你能理解這其中的分量,更能把這六個字,從口號變成智能座艙的筋骨。”
辦公室里陷入了絕對的寂靜,智能座艙產品線總裁。
這個位置的分量,他作為一個局外人都很清楚。
這是陳默在車bg分管的五大產品線之一,是未來“智選車”面向用戶的核心窗口,更是承載著華興“靈魂”戰略落地的關鍵支點。
更別說是產品線總裁肯定能上22級,已經無限趨近于華興最核心了。
巨大的機遇瞬間沖垮了他之前所有的疑慮和擔憂。
去一個全新的、充滿無限可能的戰場!
站在智能汽車革命的最前沿!
執掌一個至關重要的產品線!
這幾乎是他技術管理生涯能觸摸到的、最具挑戰性也最具榮耀的巔峰!
然而,狂喜只持續了短短一瞬。
緊隨其后的,是排山倒海般的壓力和責任,沉甸甸地壓了下來。
智能座艙...
他懂系統集成,懂企業級應用的穩定可靠,但汽車座艙?
全新的領域!全新的技術棧!全新的生態!全新的用戶需求!
hi(人機交互)、車載信息娛樂、艙內感知、軟硬件協同...
這些名詞他熟悉,但真正落地到一個移動的、關乎安全的復雜環境中,挑戰何其巨大?
車bg初創,百事待舉,資源、團隊、方向...
一切都要從零或近乎零開始搭建。
他能扛得起陳默口中那個“企業級座艙操作系統”的重擔嗎?
能像打造erp、pl那樣,打造出一個十年不過時的可靠平臺嗎?
離開經營多年、如臂使指的系統實施部,去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開疆拓土...
這其中的風險,不言而喻。
羅俊涵的呼吸變得有些粗重,手心一片汗濕。
他下意識地端起面前的咖啡,猛地灌了一大口。
濃烈苦澀的液體滑過喉嚨,像一盆冰水,讓他有些發熱的頭腦瞬間冷靜了幾分。
他沒有立刻回答。
辦公室里只剩下兩人輕微的呼吸聲以及窗外城市永不疲倦車流。
陳默也沒有催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