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默抬起頭,目光灼灼,帶著一種破釜沉舟的銳氣:
“現在,我建議,目標不變,啟界5在2019年q4量產時,依舊要實現這些功能。
這是我們對姚總的承諾底線。”
“但是——”陳默的聲音陡然拔高,“技術路線,必須切換!切換到我們剛剛討論的bev+transforr架構上!”
“為什么?”他自問自答。
“因為只有這條路,才能讓我們在實現眼前l2.5目標的同時,為后續l3、l4的快速迭代打下不可撼動的基礎。
才能在特斯拉、小鵬們還在優化他們的傳統感知架構時,建立起真正的代差優勢。
才能對得起我們‘華興技術’這塊招牌,才能在后期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這不僅僅是技術路線的選擇,”陳默的語氣變得無比鄭重,“這是戰略,是車bg智能駕駛業務未來五年的根基,是決定我們能否在智能汽車時代真正掌握靈魂的關鍵一役。”
至于為什么一開始沒有確定好技術路線,這還真不能怪陳默。
是,他是重生者,但他都重生這么多年了,很多事情早已不記得。
這次要不是蔣雨宏和卞金鱗兩人聯合當起了大召喚師,讓他死去的記憶忽然攻擊他,也不會有這檔子事...
...
會議室里,姚塵風放下筆的“啪嗒”聲把卞金鱗從回憶中拽了出來。
他開了口,語氣帶著商人的敏銳:
“雨宏,金麟,你們的技術路徑我非常認同也非常支持。
不過,我關心的是用戶體驗的‘顯性化’。
特斯拉的noa,用戶一用就知道好,變道果斷不墨跡。
我們的alc,92%成功率聽起來不錯,但剩下的8%是什么情況?
用戶會不會覺得‘傻’或者‘慫’?
這個‘好用’的臨界點在哪里?
營銷上怎么包裝這個‘l2.5’?
叫‘準l3’還是‘高階l2’?
這直接影響用戶預期和口碑!”
蔣雨宏正要回答,一直沉默品茶的陳默卻放下了茶杯。
杯底與桌面接觸,發出一聲輕微的脆響,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蒜鳥蒜鳥,本人陳默,向來只裝高端局。
“姚總的顧慮很實際。”陳默的聲音不高,瞬間成為會議室的中心,“用戶體驗是檢驗技術的唯一標準。關于alc的決策魯棒性,還有bev感知落地難的問題,我最近看了一些前沿論文和開源項目,有點不成熟的想法,可以拋出來供大家探討。”
“第一,關于感知。”陳默的指尖在桌面上虛點,仿佛在勾勒無形的藍圖,“bev是方向沒錯。
但傳統基于攝像頭和雷達點云生成bev特征圖,再去做目標檢測、分割的方法,對算力和實時性要求極高。
并且對非常規障礙物(比如掉落的輪胎、倒下的樹、形狀怪異的施工設施)的識別能力,存在理論瓶頸。
我在想,是否可以引入一種更‘直接’的表達方式——占用網絡(oceork)。”
“占用網絡?”李鵬飛下意識地重復了一句,這位計算機視覺領域的頂尖專家,鏡片后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身體也不由自主地坐直了。
這個概念對他而言不算陌生,但從未在量產自動駕駛領域被認真討論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