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個鄙視鏈啊。
玩笑歸玩笑。
這時候,一個最嚴峻的問題擺在了物理學家面前:
“這些粒子都是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嗎?”
在當時,所有物理學家都會異口同聲地回答:
“不可能!”
“絕對不可能!”
“這些粒子數太多太雜了。”
“我們的宇宙是那么的美麗和對稱,絕對不可能有如此臃腫垃圾的底層代碼。”
所謂屎山代碼,物理學家也是深惡痛絕的。
于是,粒子物理學有了新的目標:揭開強子的內部之謎。
物理學家們堅信,這些不同的強子,肯定是由更基本的粒子組成。
就像元素只有幾十種,卻能組合成成千上萬的化合物一樣。
提出更基本的粒子誰都會,但關鍵是有什么證據?如何證明?
很多物理學家都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模型。
但最終全部都失敗了。
這時,提出奇異數的蓋爾曼又出手了。
他和其他人的想法都不同。
“咱先別管那個更基本的粒子是什么。”
“先把已有的這些強子們進行更細致的分類吧。”(李奇維提出的思想)
那么,要怎么分類呢?
蓋爾曼不愧是絕世天才,他從量子數守恒的原理出發,把強子按照量子數進行分類。
他畫出了一個非常類似【華夏八卦圖】的圖形。
他把那些強子按照量子數的某種規則,放在八卦圖的各個節點。
前面說過,粒子會發生衰變,變成新的粒子。
所以,八卦圖節點之間的連接就是衰變行為。
這樣一來,從哪個粒子到哪個粒子的路徑就一目了然了。
但這時候又產生了一個問題。
八卦圖只有八個節點,而新發現的卻有九種介子、九種重子。
九比八多一,仿佛是大道的一線生機。
當強行把九種粒子放入八卦圖后,圖形就不對稱了,露出了一截小尾巴。
這時候,物理學家的信仰又開始發揮作用了。
“宇宙一定是簡潔而對稱的!”
蓋爾曼靈感爆發,大筆一揮:
“這里應該還存在一種新粒子!”
“加上它,八卦圖就變成了強子十重態,依然是對稱的。”
蓋爾曼把這個新粒子稱為“Ω粒子”,它是一種重子。
很快,1964年,物理學家通過k-介子與質子的碰撞,發現了Ω粒子。
蓋爾曼一戰封神!
這個成果也是他獲得諾獎的主要原因。
但到了這里,故事還沒有結束。
強子的內部到底還有沒有結構呢?
此時,蓋爾曼已經是強子領域的絕對權威。
他的分類法讓雜亂無章的粒子變得非常規整,猶如掌上觀文。
蓋爾曼再次發起沖鋒。
他的思路很簡單,先假設存在一個這樣的基本粒子,它能組合出目前已知的任何強子。
靠什么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