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佛門「石蟬之變」后,佛門中人的思想發生了諸多分裂,修為上層之人表面敬重彌勒大佛傳下之道統,其實早已經將那些東西荒廢,陳國之梵天幾乎皆是靠著香火之力來提升自已五境之后的修為,能潛心參悟高深佛法之人少之又少,當初佛門對于佛法理解最為透徹之人便是青燈,而那些佛法對于青燈的修為好似沒有半分幫助,如是讓其落得這樣悲慘的下場。
既然佛門誰拳頭大誰說了算,那香火便是正道,佛法已成偏門。
不能提升修為,懂得再多的大道理又能如何,講與誰聽?
那青燈在講經臺上受審判之時,可見寶覺真人聽他講經,聽他說教?
由是此因,佛門之中真正還發自內心信仰彌勒之人越來越少,大部分人只是嘴上說說,偶爾將彌勒的大名搬出來震懾一下世人,內心實則毫無敬畏感。
正因為這樣,無論佛子法照究竟跟彌勒的舍利之間有怎樣的聯系、跟彌勒有什么聯系,在知道了將他煉化之后很可能可以幫助自已突破六境后,「定光」絕對不會有絲毫的猶豫。
眾人成為梵天之后,已經認識交往了百年有余,彼此究竟是個什么樣的東西,心知肚明。
與突破六境相比,心中那點兒對于彌勒的敬重又算得了什么?
三人誰也不說話了,面對著這滿池青蓮,坐至夜幕深時,某刻,遠處蓮池的中央亭中燃起了一抹幽幽燭光,這抹微弱的燭光在偌大的蓮池中央顯得孤獨又平靜,若非三人皆已五境,甚至不能看清。
此時此刻,佛子仍在參經,不知自已即將到來的悲噩命運。
“事到如今,只剩下唯一一個辦法了。”
般若忽然開口。
“我記得佛子出家之前,他的舅舅乃是「九歌」的話事人,天下商行皆由「九歌」運營,他背后的財富與人脈原非我等可以相比,如今只能速速將此事告知宋橋,讓他幫忙將佛子轉送出去,藏于他國或是江湖難覓之地……”
法喜道:
“話雖如此,這方法能救急,卻治標不治本,佛子總不能一直藏著,再說,若是定光這樣的存在誠心要找,宋橋能藏得住佛子幾年?”
“而且天下戰事將起,宋橋那頭的事怕是多得數不過來,夠他焦頭爛額的,再加上佛子一事,他怕處處都是紕漏。”
般若道:
“除了他,還有誰能救法照?”
“你還能說出第二人嗎?”
法喜沉默了好一會兒,忽然微微抬頭,眼光幽然:
“你這么講的話,也許還真有一個。”
二人聞言急忙問道:
“誰?”
法喜唇齒之中綻出兩字:
“青燈。”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