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
袁清走了過來,“一起走吧。”
宋英正要點頭,宋元奇怪道:“袁清哥,我們不同路呀,你家應該往這個方向走,而我們要往那邊走。”
袁清面不改色:“東升山那邊清靜,我去那邊再讀會兒書,趁著這會兒天還未黑多讀些,晚上就能節約些膏火之費。”
“膏火之費?什么是膏火之費?”宋元追問。
“膏是指膏油,火即是燈火,我們這些讀書求學之人,會在夜晚點燈苦讀,故而用膏火之費表示讀書求學的費用。”
宋元‘哦’了一聲,“那我們快走吧。”
到了他們常待的那棵樹下,宋英就轉身指著半山腰的一處道:“我剛才好像看見那里有叢刺泡。”
“真的?”宋元順著她手指的方向望過去,巨大的泡桐樹冠郁郁蔥蔥,擋住了視線。
“不太確定,就晃眼瞄到了一點紅色。”
“那可能是!”宋元興奮起來,“我去摘!”
丟下這句話,他撒丫子就往山上跑。
宋英連忙撿了根樹枝,蹲下身,將自己不認識的字刷刷寫下來,“快,教教我這幾個字!”
學過上百個字后,她就掌握了書寫順序的規律,現在即便遇到不認識的字,也能按正確的筆畫順序寫出來。
她這急切的樣子,讓袁清愣了一下,好笑道:“不用這么急吧,你會的字已經很多了,應對日常的看書已經沒問題。
我只是去縣里讀書而已,我們以后又不是不會見面了,以后總能尋到機會教你的。”
宋英心道,若是看其他修身養性的書,她自然是不急,但她要看的《百藥草集》關系到她們的賺錢大業,而且這還是林文軒的書,她還得還給人家呢。
這個理由自然是不能告訴袁清,她含糊道:“想多認點字嘛。”
“你可真好學,”感嘆一句,袁清蹲下身,挨個告訴她讀音,給他講解釋義。
講著講著,他發現有些字一時竟想不起來出自于哪首詩,就隨手指了其中一個字問道:“誒,這個字出自哪首詩。”
“呃,這個……”宋英卡殼,《千家詩》后面的她還未學呢,自然不知道哪首詩有這個字。
但她不能說自己不知道呀,畢竟在袁清看來,她這些不認識的字,是從《千家詩》里面找出來。
這可怎么辦?
要不說是在城里某家人的柱子上看到的?但后面還有這種情況怎么辦?
而且,柱子上的自然是對聯,袁清若繼續追問對聯的具體內容怎么辦?
宋英一個頭兩個大,想了半天也沒想出合適的理由,最后,她只得拿出《百藥草集》,老老實實道:“不是《千家詩》里的,是這上面的。”
“《百藥草集》?”袁清驚訝,“這是醫書,你在學醫嗎?”
“不是,就是認識些草藥,采摘了去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