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搖頭:“大部分不認識,不過夏稅日期這些字,我都認識。”
聽她這么說,李氏就覺得不靠譜,“只認識幾個字,意思能對嗎?”
這時,旁邊響起一道溫和的聲音,“大娘,你孫女說的沒錯,官府定的交夏稅的日子,確實是六月初。”
宋英與李氏轉過頭,看見一旁不知何時來了個年輕人,頭戴四方巾,著士子瀾衫;他身后還跟著一個書童打扮的少年。
這是中了秀才的人才能穿的衣衫,李氏一下變得恭敬起來,小心問道:“相公是秀才公?”
那年輕人笑著道:“算是吧。”
那書童有些不高興:“什么秀才公,我家老爺是乾元四年的舉人,明年可是進京赴春闈的!”
“原來是舉人老爺!”李氏更恭敬了,“問老爺好。”
宋英也有些驚訝,這人如此年紀,看著不過二十多歲,竟然都是舉人了!
在大乾,讀書人的功名與地位牢牢掛鉤,中了秀才的人,才可被稱為相公,中了舉人,才能被人稱一聲老爺。
像何老爺那樣的商人,也只有在村子里,村民們討好何家,才稱一聲何老爺。其實正確的稱呼,應該是何員外。
童子試沒有限制,凡認識字的都可以去考,但一府只取五十五人,可見中秀才之難。
而舉人,是一省的秀才比拼,其中還有不少以前年落地的秀才,其難度可想而知!
“多嘴。”年輕人輕輕斥責了書童一句,笑著對李氏道:“老人家不必多禮。”
他望了眼宋英,“俗話說,天下讀書人是一家,你家也是耕讀人家,不用拘禮。”
李氏尷尬道:“我家沒出過讀書人,只送兩個孫兒去學堂認幾個字。”
年輕人驚訝,“那你家孫女的字是誰教的?”
農家貧苦,送男孩入學都難,更何況女孩,故而只有家中父兄中了秀才的,才會教女孩認字。
“我家小孫兒上月末送去學堂念書,每日回家我孫女督促他溫習,慢慢也就學會認字了。”
“認字不用人教,看著就能會?”書童不可置信。
宋英謙虛道:“只有最初簡單的字是這樣,后面的復雜的字,我有讓我小弟教我,他也不明白意思的,第二日就去問先生。”
頓了頓,她又補了句:“到目前為止,我掌握的字并不多,都是些常見的。”
“原來是這樣。”書童覺得這個解釋能接受,不會顯得自己很蠢。
“你家孫女真聰明。”年輕的舉人贊了句,臉上的神情卻淡了幾分,再沒有方才的親近之意。
李氏心知這是因為自己家沒有真正的讀書人,不由憋了口氣,等這位舉人和他的書童走遠后,就對宋英道:“以后你要好好督促你小弟溫習,我還不信我家培養不出一個讀書人了!”
雖然知道這只是李氏在氣頭上的好,宋英還是很乖巧得應了。
她打量著申明亭,看著上面一個個告示,突然,目光瞥到旁邊的木板上,貼著張熟悉的人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