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包括陶氏,都是望向了袁清,他懂的多,考慮事情又一向周全,不會輕易被人哄騙。
在大乾,掛靠田地是很常見的事情,雖然朝廷時常清理,但因為絕大部分有功名的人都這么做,實際沒多大風險。
況且,他們家現在也確實是需要田地,等緩個幾年,以后把這些田地買下來,詭寄田地的罪名也就不存在了。
袁清大致算了算,笑道:“何老爺太客氣了,若非你請了王先生來村里坐館,我念書還得去其他鄉。
都是鄉里鄉親的,送田地的就算了,那71畝都給你掛靠,收1成糧就成。”
方氏有些急,那可是10畝地呀,是送給他們家,不是只每年拿收成!
可她著急也沒有用,家里她說了不算。
何老爺有些臉紅,“其他生員都是拿2成糧,我這怎么好意思。”
袁清擺擺手,“還是那句話,都是鄉里鄉親的。”
何老爺推辭幾番,見袁清堅持,就高高興興應下了。
只給1成糧的話,對他來說,直接給糧更劃算。
陶氏常年賣東買西,算賬是很精明的,略一算就知哪個選擇對他們家更有利,等何老爺一離開,就忙詢問緣由。
袁清道:“我要讀書,顧不了家里的農活,再添10畝田地,奶奶你們又不知要多受多少累。
讓你們這個年紀還為我操勞,孫兒已是不孝,豈能再讓你們更加勞累。”
雖然心疼少的那些糧,陶氏仍舊高興,安慰自己不用干活也好,他們精心種好家里的地,以后一顆一粒都是自己家的,不用上交。
況且,何老爺說是送10畝地,誰知道送的地是好是壞呢,他們不是買地,便是知道送的地貧瘠,也不好挑剔。
一家人還沒說幾句話,院門又被敲響,這次來的是袁傳世,袁傳芳的弟弟,袁清袁珊的二爺爺。
兩房比鄰而居,方才何老爺登門袁傳世一家看見了,這才等人一走,立刻心急火燎上門。
“清娃,何老爺來做什么?”
對于這個在村里比自己得臉的弟弟,袁傳芳一直很不得勁,偏這個弟弟從小就老成,比他這個哥哥更有兄長風范。
此時終于能揚眉吐氣,他搖著蒲扇,嘿嘿炫耀:“還能來做什么,他家田地多,清娃是秀才,能免80畝地呢,我們家又沒有那么多……”
他話還沒說完,就被陶氏推了一把,雖然莫名奇妙,卻不敢再開口了。
袁傳世見哥哥這副妻管嚴的樣子,更覺生氣,“大哥大嫂心里是完全沒有我這個當弟弟的,自己家免了糧,就全然想不起我們二房來,當初找我家借錢的時候,怎么沒有忘記?”
他不提借錢還好,一提袁傳芳就生氣,“你還有臉提借錢,當初我們想讓清娃去清水書院念書,找你借錢的時候你是怎么說的?
多大的鍋配多大的蓋,讓清娃自己去學,現在我們清娃學出來了,你倒來居功了,你有個屁的功!”
“大哥你說這話你就不講良心了哈,清娃那次借錢我們確實沒借。但以前你和誠娃念書的時候,我們家沒有借錢給你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