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確實得禮尚往來才能長久,可這種禮尚往來不是一定得價值對等的,童子無產,何以贈尊?
所以正常情況下,小孩子對長輩只需心意到了就成,禮物為何并不重要。
對于自己的親兒子,楊氏便很清楚這個道理,知道他還是個孩子,立業才剛剛開始,這個時候要求他反哺家里,會拖累他、給他造成巨大的壓力。
到了她這里,那就是見縫插針地教育她要知恩圖報,明里暗里的暗示她該該回饋家里。
還把她當傻子,以為借著孝敬師父的由頭說,她就聽不出她真正的用意。
她哪里是真的在教她人情世故,分明是變著法的馴服她。
養孩子就像種樹,須得悉心澆灌,讓幼苗長成大樹,即便沒有感情,只是希望養大后回饋自己,那也先得把樹養大了,才能等著吃果子。
可二嬸他們是怎么做的呢,還沒把她這棵樹養大,就著急忙慌的要求回報了。
一邊念叨著待她如親女強調恩情,一邊又怕她當了真,理所當然地享受他們的付出,于是時不時就以‘畢竟只是侄女’為由,推脫‘澆灌’的責任。
這樣的教養,讓幼小的她承受了巨大的壓力,雖然后面她意識到了,可最初那幾年還是在影響著她,面對別人的善意,會下意識覺得自己不配,誠惶誠恐的,總得必須得立刻還回去才能心安。
最初在申府的時候,她也是下意識地不去可能會陷入麻煩的地方,因為會認為出了事自己賠不起。
這種性格有的時候確實是能讓她避免掉一些麻煩,比如那次小芙污蔑她偷人參,但她從未踏入過大廚房,想偷都沒得機會,一下就破除了小芙的污蔑。
可是長久以往,她大概就會變成春桃那樣的性子,有聰明勁兒,也知道機會,可因為怕承擔責任,猶猶豫豫,就會錯過很多好機會。
春桃一直負責與師父交接順安縣主的藥膳,也有心學習藥理知識,可她總擔心出了問題她受到牽連,不想負這個責,否則,申府壓根不需要再另外找短工,她也就沒有機會拜師父為師。
她自己慢慢意識到這一點,有心改變,本事越來越大、底氣越來越足,再加上師父的教導與托底,現在的她,才少了很多怯弱,敢于嘗試、敢于挑戰,無畏失敗。
想到師父,宋英心里泛起一股暖流,因楊氏言語帶來的鬧心都消散了不少。
每一次回來,對她都是很壞心情的事情,今年師父不在申府過年,要與師叔師兄一起在回春堂守歲,她也想一起。
可師父勸她回來,說是也沒幾年了,不能給人落下話柄。
現在場面弄成這樣,正好開溜!
她站起身,“不過二嬸你倒是提醒我了,今年與往年不一樣,是師父第一次在外面過年,她在這邊又沒什么親人,冷冷清清的可不行,我得去陪她老人家守歲!”
說著,她拿起手爐就往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