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是如此,杏花村上下也是高興不已,畢竟他們還小,特別是宋元,才十四歲,又是嘉湖書院的學生,未來考中秀才的希望很大。
這在杏花村可是獨一份的,以前考中秀才的徐大山是外來人,杏花村的人只能算是沾光。
為此,李氏楊氏很是風光了一把,村民們對宋家也越發客氣。
宋英的好心情一下沒了大半,她也希望小弟能早日考中秀才,但楊氏的行為令她十分膈應。
她吸了口氣,努力維持著冷靜,“書院閉課得臘月中旬,那會兒都忙著準備年貨,怕是沒有時間。
書院的先生們學問都很高,袁清也是他們教出來的,小弟跟著他們學已經足夠了。”
楊氏搓著手,臉上堆著笑:“先生們的學問自然是極好的,只是書院里那么多學生,他們哪能個個都顧得周全?
你小弟素來崇敬袁清,常說他的文章寫得比書院里的老學究還通透。他們又是同輩,說起話來也不必像對師長那般拘束,有什么不懂的直接問就成,不用瞻前顧后。
反正臘月正月里也沒事,你就與袁清說說,讓他教一教元娃。”
既然委婉沒用,宋英直接挑明道:“臘月要備年貨,今年又是我在袁家的第一個新年,怎么可能會清閑?
正月里要四處拜新年,二嬸當初也經歷過,怎么可能會清閑?
還有,我這才剛嫁到袁家呢,你就這樣急赤白臉地使喚侄女婿,你考慮過袁家人要如何看我嗎?
小弟府試沒過,下一次考得兩三年后,充裕得很;可袁清是明年就要考鄉試的,自己讀書的時間尤為不夠,哪還能抽出時間來教小弟?
你一片慈母之心,為小弟考慮,我能理解,但這件事情,不行!”
楊氏的臉上頓時紅一陣白一陣,她還想再說,可宋英的話把她的理由全部堵死了。
憋了半天,她只能訕訕道:“不都說袁清讀書厲害么,我想著他家既然選在今年成親,鄉試應該已經有把握,這才想著趁著這段時間空閑……
嗐,是二嬸考慮不周,這事就作罷,你就當二嬸沒提過。”
一邊說著,她一邊轉身出去。
宋英輕輕呼出口氣,放緩了語氣叫住她:“二嬸,小弟還小,天賦又好,總有考中的一日,你們不必過于著急。
與袁清同一年的院試案首你知道吧,他當初卡在院試一關近十年,蓋因家里人給他的壓力太大了。
你們過于著急,給小弟壓力,反而對他不好。做學問猶如淺水推舟,學問夠了,水深了,舟自然不推而動,這是袁清老師,教他的道理。”
一聽可能對宋元不益,楊氏頓時鄭重起來,“還有這樣的事?!哎呦,我們什么都不懂,險些害了你弟!英娃,你們見識廣,以后我們有做的不對的地方,你可一定得提醒我,千萬別因為我們是長輩,就不說!”
“行。”宋英隨口應著,早習慣了他們對宋天宋元的事情格外上心。
只要關乎宋天宋元,他們就會考慮周全、良善厚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