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張的說,朱瞻基最后能夠上位,出乎了很多人的預料。
他幾乎就是強行被朱高熾給托著坐上的皇位,這一點比起朱元璋傳位朱允炆還要夸張。
這樣的后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朱瞻基并沒有清楚的意識到他是如何坐上的皇位。
當處理了朱高煦這個親叔叔之后,朝堂便失控了,沒有人將朱瞻基當成一回事。
如果說,朱棣給朱高熾的,是一種顯而易見的壓力。
那么,朱高熾給朱瞻基的,就是一種無形之中的壓力。
朱高熾在朱棣死后,開始報復式的我行我素,但這有一個前提,他本身的能力足夠強。
但是朱瞻基就壞了。
朱高熾沒有給到朱瞻基任何的壓力,甚至在朱瞻基的眼中,還覺得朱高熾很‘菜’。
這個邏輯的錯誤,導致朱瞻基直接掉進了一個大坑當中。
之前朱高熾在的時候,朱瞻基覺得他很行!
現在朱高熾一走,他感覺自己處處受挫。
這個時候,他意識到了朱高熾的能力,也意識到了朱高熾登上皇位之后為什么沒有將朱高煦殺掉。
但這個時候,已經為時已晚了。
朱瞻基選擇了擺爛。
武將不聽話,那就收縮大明的戰線。
安南難纏,丟了!
北邊搞事,丟了!
而且,他還給自己的行為找到了一個完美的借口,大明需要休養生息,和平發展。
朱瞻基雖然能力平庸,但他好歹是跟著朱棣混過一段時間的,而且,還被朱棣重點培養過。
跟著朱棣混過的人,能夠說出和平兩個字?
鬼才相信呢!
朱瞻基做的這一切,真正的原因是不愿讓武將立功罷了。
既然武將不受掌控,那就將武將廢掉。
事情就是這么簡單。
對于朱瞻基的行為,朝堂上的文臣看破不說破,甚至,他們還感到無比的欣喜,主動去幫著朱瞻基去壓制武將。
很多研究明史的人,會將土木堡當成大明的一個重要轉折掉。
這也正常,土木堡之后,大明文臣徹底壓住了武將。
但是。
事情必須要有因才有果。
土木堡可以看成是果,那么,因呢?
因果,因在前,果在后。
所以,想要文臣壓制武將的的因,就得往土木堡之前翻。
這個因,就是朱瞻基埋下來的。
從一定的因素上來講,這個因還與朱高煦有一定的關系。
朱高煦在軍中的關系太扎實了。
朱瞻基殺了朱高煦,但是,他不敢像朱元璋那般,對軍中大范圍的清洗,因為他若是那樣做了,軍中將領可能會打著朱高煦的名頭造反。
但是,朱瞻基心中又確實對軍中的將領忌憚。
一番苦思,朱瞻基最終選擇收縮便將,用文臣來壓制武將。
亂世武將。
盛世文臣。
朱瞻基接受的是一個安穩的大明,因此,朝堂上話語權更高的是文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