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軍對此卻不在乎。
他拍著大腿,笑道:“對啊,小北說得沒錯!咱倆可是親兄弟,一家人不說兩家話。”
“行了,這錢你就拿著吧。”
至于什么時候還錢的事,他只字未提,因為在心底,他從未將這筆錢視為借,而是真心實意的給予。
他轉頭看向王小北,關切問道:“小北,怎么啦?還在生你大伯的氣呀?上次你爸他們來,你怎么沒一塊兒過來呢?”
盡管與王小北接觸不多,但王家軍知道不能以常理揣測這個小家伙。
不知他是從哪里學到的這般機靈勁兒。
面對眾人的注視,王小北露出招牌式的燦爛笑容:“大伯,你這話可不對了,我是你親侄子,哪會生你的氣呢!”
“主要是我從小身子骨弱,就尋了個師父練功夫,強身健體。師父叮囑我打基礎階段要堅持到底。”
“再者說,大伯家不就跟自己家一樣嘛!哪天我要是順路過你家門,你總不會把我拒之門外吧?真要那樣,我可得回家跟我爸告狀!”
關于做生意這件事,無法簡單用對錯來評判,它更像是兩種觀念的激烈碰撞。
在王家軍眼中,他的行為無異于挖國家墻腳,是典型的資本主義思想作祟。
而王小北卻覺得王家軍過于固執,不懂變通。
這種觀念差異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們各自的人生經歷。
在這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很多人像王家軍一樣,對照片中的老一輩懷有深深的敬仰與懷念,皆因他們曾親身經歷過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
王家軍被王小北這番話逗得開懷大笑:“沒錯,自家兄弟,就該視如一家。”
一旁的王小東看著口若懸河的弟弟,心中滿是羨慕。
同樣長著一張嘴,這差距怎么就這么大呢?
幾個人圍坐一堂,談笑風生,話題始終圍繞著“吃”展開,這正是尋常百姓家最熱衷的閑聊內容。
王家軍聞知家里買了大量的紅薯,不禁訝異地望向王小北。
“小北,你怎么突然讓你哥挖地窖來囤這些紅薯?是聽誰說了什么嗎?”
他暗自揣測,王小北絕非僅僅為了節省錢,才會買這么多紅薯。
畢竟,即便在農村,紅薯吃多了燒胃,而且還容易放屁。
王小北輕輕一聳肩,淡然說:“其實沒啥,學校廣播每一天都在傳達上級精神與各類喜訊。”
“咱們是鄉下人,雖說我很少下地,但總聽過‘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的道理吧?”
“糧食豐收依賴于種子、水、氣候等因素,這些基本是聽天由命,唯有化肥和農藥是我們能人為干預的。”
“然而,我國工業基礎尚弱,化肥產量始終提不上去。你琢磨琢磨,這產量何以如此之高……我反正是想不通。”
此刻,王小北覺得是時候展現一些個人見解,智慧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瑣事中。
他并沒有提及對外援助、海外訂單,亦未提起之前的煉鋼風波和集體食堂問題。
僅憑這些,就足夠了。
王家軍聽完,心中波瀾起伏。
如此淺顯的道理,為何自己竟然從來沒有想到過呢?
王小北察言觀色,大致知道王家軍心里在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