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吃完。
李向東和周大哥幫著收拾好杯盤碗碟,送到廚房。
兩人回屋和周父喝茶閑聊,談談村里即將分地和周大哥工作的事情,洗刷的任務由婦女同志們來做。
李竹溜達到后院,看到豬圈空空,“姨姨,豬豬怎么沒有了?”
周玉琪解釋道:“豬養大了,換成了錢,等天氣暖和了再去抓兩只豬繼續養。”
現在還是生產隊模式,農民各家各戶養豬有上繳任務。
比如老周家之前養的兩頭豬,其中一只必須賣給供銷社,這是硬性規定,叫上繳任務豬。
為了推進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直到85年1月1日發布的1號文件,才會正式宣布取消生豬的統購統銷政策,實行自由上市,自由交易,隨行就市,按質論價,徹底打破養任務豬的強制要求。
現在社員養豬要上繳,生產隊養豬也要上繳,只有上繳足夠的數量,剩下的才可以殺了分給社員。
生產隊殺豬分肉也有安排,一般都是首先要保證農忙時社員有肉吃,不會因為繁重的體力勞動,導致社員營養跟不上,身體累出問題。
再就是端午,中秋和過年,這三個節日會殺豬給全體社員分肉。
按理老周家養兩頭豬,上繳一頭,剩下一頭,家里不應該缺肉吃才對,但現實情況往往并不是這樣。
這年頭農民養豬絕大部分也不是為了吃肉,主要是為了養大后換成錢。
以前老周家要供養周玉琪這個學生,再加上家里的其它開銷,養的豬從沒吃過,全都換成了錢。
今年周玉琪順利考上大學,不需要再花家里的錢,可周大哥又因為入職肉聯廠,欠了李向東一大筆錢。
在這年頭的主流觀念里,外債就是壓在后背上的石頭,誰家有欠債都會想盡辦法的還錢,能早一天就不會往后拖。
所以老周家今年養的兩頭豬又沒得吃,周大伯家同樣如此。
年前周玉琴在家收到周大哥和周德興兩人一筆數額較大的還款,就是兩家賣豬換的錢。
“豬豬沒有了。”
李竹噘著嘴站在柵欄前,不開心。
周玉琪拉著她的手,邊往前院走邊問道:“你喜歡豬?”
“臭,不喜歡。”
“不喜歡你噘嘴干嘛?哦,你是覺得肉沒了,對不對?”
“對呀對呀,我不喜歡豬,我喜歡吃肉肉。”
“嘴真饞,剛吃過又想。”
“好吃。”
...
...
“曉海,這個梭子蟹你還拿回去嗎?”
“不拿了,留下給你們玩。”
李曉海很大氣,過年這幾天不缺玩的東西,玩伴也很多,再者顯擺的目的達成,他已經不是很在意這個梭子蟹殼。
“我二大爺明天要參加環城跑,表哥,你們知道環城跑是什么嗎?”
“不知道。”
周正乾兄弟倆齊搖頭。
環城跑這種體育賽事,跟下地干活的農民關系不大。
就像周大哥,他知道歸知道,但不會放在心里,也不會去關注,更不會在家的時候聊這個話題。
“環城跑是長跑比賽,參加的人可多了,熱鬧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