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治理黃河的事。
一直都是歷朝歷代的難題。
見多識廣的孫奭內心深處,總是覺得李垂的法子,不夠靠譜。
憑什么黃河就會按照你的想法,去淹沒遼國的地界?
當然若是此舉真的能成功,對于大宋而言卻是一件極為有利的事。
至少河北上千上萬畝的良田全都被淹沒,變成沼澤。
而且損耗的也都是大遼百姓的利益。
遼國的騎兵便無法迅速的南下攻打大宋的首都。
如此一來,來自北方的壓力頓時減弱不少。
自從澶淵之盟后,大宋每年向大遼知府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以白溝河為邊界。
(房山地區到涿州地區,張叔夜在被金兵押著過此河自縊而死,誓不過河;李景隆率領號稱六十萬大軍的朝廷軍在此地與燕王朱棣血戰,一舉送掉朝廷軍的優勢兵力。)
當年趙匡胤認為只要自己能把國庫積累到二百萬匹就可以開戰。
如今澶淵之盟已經過去二十多年,送出去的歲幣早就超過了宋太祖趙匡胤認為開戰底氣。
再加上就算澶淵之盟后,為防御遼國及其他北方威脅,大宋并沒有大幅度裁撤北方諸軍。
在河北、河東(山西)等邊境地區長期了維持了規模可觀的駐軍。
在河北路,此地是防御遼國的核心區域,大宋常駐軍在十萬往上,駐扎在定州、雄州、霸州、真定府、大名府等地。
在河東路,防御遼國西線以及策應防御西夏,駐軍在五萬往上。
這些都是禁軍。
至于人數更多的廂軍以及鄉兵(民兵)都沒有算作在內。
常態駐軍在十五到二十萬之間,可也成為財政負擔,再加上軍政腐敗導致戰斗力下降。
守護北疆的士卒,甚至都要吃發霉的米。
朝中許多人都對此有些擔憂。
若是李垂的決開黃河淹沒大遼的計策能夠成功。
不僅能輕易減輕防御遼國產生的財政壓力,甚至都不一定會繼續給歲幣了。
還能縮減軍隊數量,從而有富裕的錢編練出新的精銳士卒來。
遼國想要報復大宋都沒什么機會。
可謂是一舉多得!
要不然也不會有朝廷重臣公開贊揚李垂的辦法,并且為之討論記錄在案。
孫奭只是期待那個早早作答的舉子并不是胡亂一氣的答一通,而是有著自己的想法。
興許會扭轉朝中百官一舉多得的不靠譜想法。
策論題目一出。
該知道的也就知道了。
王珪從驢車跳下來。
目瞪口呆的瞧著一旁還在傻睡的王保。
“中了,中了。”
“啊,什么中了?”
王保擦了擦嘴角的口水一臉懵逼的詢問。
至于許顯純則是在驢車內睡覺。
王珪萬萬沒想到昨天十二哥等人在飯桌上隨口押題。
竟然被那包黑子給押對了!
昨天他們夜里可都是在看這方面的資料。
這下子十二哥他考中會元,豈不是板上釘釘了?
尤其是王珪聽著外面閑漢議論聲。
雖然陛下放出擴招的口諭,可誰想到科舉考試改革后的第一次省試,竟然會如此之難?
關鍵是官家都無法提前知道試題的內容。
此番出題的是當時大儒,教授官家的二人,孫奭與馮元在東京城早就名聲在外了。
誰承想這倆老頭子出的題目會這么刁鉆?
聽著別人的議論聲,王珪盡量讓自己表現的不那么高興。
像宋煊平日教導他的那般,將來若是為將,自是要喜怒不形于色,遇事后方能穩定軍心。
畢竟那么多人都看著你呢!
同樣作為官家的趙禎,省試的題目自己是無法做主的,但是殿試的可以。
他瞧著皇城司的人送來有關省試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