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張的叫張老實,三十多歲,是鄭秀梅的表弟,妻子叫何蘋,女兒叫張敏。
另外一家老爹是鄭松林,兩個兒子鄭大剛,鄭小剛。這是鄭秀梅的親戚,堂弟。
都沾親帶故,在老家生活不好,跑北疆這邊討生活,然后就落戶到了兵團。
“小龍啊,后面做飯的事情你們就別管了。你大嫂帶著兩個女人在這邊抽葦子,壓葦把子,就手就把飯做了。”韓本忠邊吃著饅頭邊給李龍說,“你們這邊準備太好,做的太多,我們都不好意思要錢了。”
“行行,”李龍笑著說,“那呆會兒我給你們把手套發一下。這打葦子抽葦子都得用手套。細鐵絲就放在院子里,你們隨取隨用。壓葦把子的鉗子這里有兩個,你們換著用,我看能不能再找一個……”
“不用不用,兩個就夠了。輪換著用就行。”韓本忠不想再讓李龍麻煩了,“我們都是自己人,不會爭起來的,剩下的你就別管了。”
李龍笑著答應下來。
李建國也在這里吃了飯,因為飯后他還要帶著韓本忠等人去到葦湖那邊,指示打葦子的位置。同時也是給隊里其他打葦子的人提個醒,這些人是他帶過來的,別讓隊里人給欺生了。
李龍吃過飯后,就去趕了馬車,拉了木頭,到縣里買糧去了。這次他不光買糧,還要把家里的木頭載成木頭板子。暫時讓這些人住在麥草鋪的地上沒問題,后面如果還有弄葦把子的活,他們要住的時間長,那就得架木板床。畢竟初冬的時候地上就冷了,還潮。
還需要買兩個爐子架在房子里,不然太冷也不行。最好能弄個火墻啥的——到時看吧。
李龍走后,韓大春悄聲對他爹說:
“爸,這……這……吃的真好哩……就沒想到能吃這么好……就是這……這……這住的有點破,還住……住……住地上。”
他是個結巴,說話一激動就不連貫了。
“行了,別挑挑撿撿的了。”韓本忠拍了他一巴掌:“有白面饅頭也堵不住你的嘴!”
“那……那……大橋吃了三個饅頭……比……比。比我還多吃一個哩。”大春有些不滿,為啥弟弟悶頭吃,老爹就不管,自己只是說了一句就挨巴掌。
“那你弟是不說話,你說話了,那讓人聽到多不好?”韓本忠恨鐵不成鋼,“人主家對咱好,咱就好好干活!呆會兒割葦子可不能偷懶,不然捶死你。”
這時候韓本忠可沒有了和李建國李龍說話的笑臉。這老鄉兄弟倆都是實在人,那自己這邊就不能丟面子,得給老鄉長臉。李建國路上把事情說清楚了,這活本隊因為有競爭,沒多少人接,所以才找的外援。
按韓本忠的盤算,一家三四口人,一天怎么也能弄出百來個葦把子,一個一毛五,那就是十來塊錢……這么好的事情,能輪到自己,那真是燒高香了,怎么可能不盡力?
這也是他叫的人都是親戚的原因。親戚知根知底,自己這個帶頭的好好說,親戚干活也能賣力。換別人,要是不下力氣,耍滑頭,他還真不好管。
等李龍從縣里拉來一堆木頭板子,和四大袋子糧、兩個鐵皮爐子的時候,這邊三個女人已經在老馬號的院子里抽起了葦子。打來的葦子堆了不少——李龍猜測這都是人扛回來的。
這路可不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