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新事物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路過學前班和老隊部那一片時,李龍發現學前班的孩子們此刻正在院子外面玩著游戲,應該是下課了吧。初冬的陽光還是挺暖和的,有幾個孩子靠著朝南的墻曬著太陽,一個接一個孩子加入進來,拼命的往中間擠著,中間有孩子沒有扛住,就被擠了出去。
被擠出去的孩子也不惱,嘻嘻哈哈的又跑到最邊上,繼續往里擠,一個接一個,周而復始。
這樣的游戲不分男孩女孩,大家一起玩著,直到老師在教室門口喊一聲“上課了”,然后孩子們才依依不舍的進了教室。
教室里已經點起了爐子。說實話,從李龍到這邊開始,就知道北疆,或者說至少本村本鄉,對于教育還是非常重視的。至少教室不存在他上一世離世前有些地方看到的鄉村教室漏風漏雨的情況。
學前班和以前解散的一二年級都是和隊部一起的,那屋子質量是不會差的。
而學前班和以前的一二年級,屋子里的爐子都是最早燃起來的,至少是不能讓孩子凍著。
記得李強三年級的時候,他們就蓋了新的小學,而中學教室一直延續用著,后來改成了小學,但那屋子也是經常修繕的。
后來李龍去了伊犁河谷旅游,看到村落里最光鮮的房子,一個是村辦,一個就是學校。兩個掛國旗的地方,遠遠的就能看到。
騎著車子往西,很快就過了西邊的老莊子居民點,過了葦溝里那新修不久的橋,看著橋下的水上結著薄薄的冰。
葦溝里的蘆葦已經被打的差不多了,剩下的東一小片西一小片,都是不夠長不夠高或者比較難打的。
這時候還能剩下這樣的葦子,再過兩年,一到初冬的時候,這樣的葦子也剩不下了。因為那時候各家各戶基本上都有了驢車,然后就把葦子割了,拉著送去造紙廠,一捆葦子也能賣一兩毛錢。
掙錢的路很多,總之還是看干不干了。
過了葦溝就是隔壁村子,陶大強的對象就在這邊,也不知道陶大強和對象約會的時候,是直接從葦溝里穿過去,還是走大路?
繼續往前,騎一會兒,就到了小學。這時候學校正在上課,能聽到有的班里,學生們齊聲朗讀著課文,偶爾能驚起一兩只路過的麻雀。
想想去年臘月帶著李娟和李強兩個抓老雀的事情,李龍就笑了。
等到鄉里的時候,李龍感覺身子還是有點冷——后世騎電動自行車前面有個護擋,那玩意兒看著丑,但真的很實用。他在想自己后面是不是也在自行車上搞一個?
到了鄉里的十字路口,李龍放慢了速度,來回騎著,很快,他就看著在門市部旁邊停著的一輛卡車。
卡車上拉著一車煤炭,上面是兩個臉盆那么大的塊煤,下面看不到,估計應該是小塊煤。
李龍騎車到卡車邊上,伸手摳下一塊煤來,仔細看了看,不錯,是上好的無煙煤,經燒。
他拐向了門市部,下車鎖好,推門進去。
門市部經理老張,也就是吳淑芬的公公正聽著收音機。正中間的爐子上燒著一壺水,并沒有開,但散著水蒸汽,起到加濕的作用。
一個二十七八歲的穿藍色勞保服男人正坐在爐子邊上抽著煙,沒說話。
“要點啥?”老張對李龍不熟,開口問道。
“我找這位師傅。”李龍指了指那穿勞保服的男人說道:“買些炭。”
“不零賣。”那個男人擺了擺手,“這是給別人拉的。”
“我不零買。”李龍笑著說,“你這一車有多少?八噸有沒有?我都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