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只是明后年,大海子里的魚可就不多了。”李建國嘆了口氣說道。
“那不會。”李龍笑著指著閘門口說,“大哥,那閘門處可沒有攔網,下面水庫里的魚在放水的時候,到時就能順著水上來。上面莫河渠里也會沖下來魚。明年這里面魚肯定是沒有今年多,但也不會少。”
李建國想想也是。
接著繼續撈魚。太陽升起來后,北面各村子里過來撈魚的多了起來,李建國這邊讓陶建設看著,他自己駕著馬車把一車魚拉了回去,等到了村子里面,不少人就看到了。
“老李哥,這是哪來這么多魚?大海子嗎?”有關系不錯的就直接問。
“大海子水干了,里面全是魚啊。”李建國也沒隱瞞,直接說道,“現在好多人在撈哩?”
“真的假的?”聽到的人立刻就驚了,這可不是小事啊。
“真的,看看這車上的魚,都是我們幾個撈的。”
“那謝謝你啊,我們也去弄一些魚來!”
魚能賣錢,這是村里人從李龍這里得來的經驗。魚雖然費油,但好吃,這是多年傳來下的經驗。現在有不要錢隨便撿的魚,誰不想要?
于是呼,呼朋喚友,一下子村里許多人都知道了。
等李建國把一車魚卸到了老馬號的倉庫里,拉著馬車繼續到大海子的時候,村里不少人步行著在往那邊走。
等到了大海子,李建國就發現,先前看著海子里人還不算多,也就二三十年。現在人已經快上百了,而且從北岸上往這里進的人還在增加中。
李龍扛著一袋魚過來,對李建國說:
“大哥,我們開始不撈魚了,收魚。現在有些人已經想著賣魚了,看我這袋子,都是從他那堆里撿的,勻勻的,都是鯉魚五道黑。”
“沒稱你咋買?”李建國有些疑惑。
“一條兩毛錢。”李龍笑著說,“大點兒的兩毛,小點兒一毛,那人一家三口都在撿魚,撿了得有二百公斤,堆那里也發愁著,我一說要買,他立刻就答應了。”
這種敞開收貨的感覺真好。讓李龍想起來他去伊犁旅游的時候,在省道315線邊上經過的時候,碰到兩個哈薩克牧民在賣蘑菇。一編織袋那種大白葦菇,估計得有四十五公斤重,對方要一百,他講價五十,最后六十成交……算是他上輩子撿到的相當大的一個漏了。
后來再去的時候,普通的巴楚菇都賣到了一百塊一公斤——只能說,人多了,物價也是在漲的。
現在就是撿大漏的時候,或者說雙贏的時候。
李龍在人群中游走的時候偶爾會撈起一條大魚,不過更多的時候還是在物色目標人物。
那些早點過來的人大都是幾個人一伙,然后有一個人守著一堆魚,其他人撿魚后放在這里。
李龍走到一個二十六七歲女人跟前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