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電影,比如《少林寺》,比如武打之類的。納森這一年漢語有了長足的進步,能初步交流,而且說的挺清楚的。
這讓李龍都覺得驚訝。孩子的時候學語言比大人快得多。
“《少林寺》是一部電影,就是從一個機器里,嗯,和這個收音機類似的機器里放出來畫面,投到白布上……”
李龍用納森他們盡可能聽懂的方式講解著。
去年《少林寺》已經上映了,李龍沒時間去看,他甚至都不知道具體的上映時間。雖然去過幾次文化宮,但都是去買各種票,根本沒想過看電影。
對文化宮的印象,李龍就停留在放錄相、“小蜜蜂”游戲機、賣瓜子等事物上,還是好幾年后的。
有空了是不是可以和顧曉霞一起去看看電影?畢竟像《少林寺》這么經典的電影,在這西北小城肯定是會放很長時間的,說不定還能看到。
納森是無法想像電影是怎么播放的。就跟后世大山里許多孩子無法理解電腦的運行一樣。
“以后等下了山到了縣城,我請你們看電影。”李龍最后只好這樣說。
納森的奶奶說了幾句話。
哈里木翻譯著:
“我媽媽說,收音機是好東西,讓孩子們知道了外面的許多事情,他們想去外面看看,是好事。但收音機也是不好的東西,因為他會破壞我們哈薩克牧民的傳統,納森他們長大了說不定就不想在山里呆了。”
李龍沉默,這是不可避免的。為了便于管理,也方便牧民的生活,十幾年后,北疆各地開始搞定居興牧,山里的游牧民族逐漸改變生活方式,在山下有自己的大院子,牲畜雖然可以流轉著放,但老人小孩就生活在山下了。有些人甚至不再轉場,開始圈養牛羊,料羊就越來越多。
客觀上是生活方式的進步,畢竟這樣小孩子就可以就近上學,老人就醫也方便。但游牧民族的許多傳統也就慢慢消失掉了。
無所謂對錯,這個沒辦法衡量——畢竟每個人心頭的秤是不一樣的。
李龍轉換了話題:
“哈里木,呆會兒給我搬一捆草,我再帶些鹽,我準備去木屋那里住兩天,方便打獵。”
“好。”哈里木就回了一個字,然后接過妻子遞過來的奶茶喝了一口,然后突然問道:
“李龍,你說納森他們,能不能去上學?”
“能啊。”李龍雖然有些意外哈里木問的這個問題,但還是給了肯定的答復,“我想明后年可能縣里就要搞維族學校和哈族學校,到時你們可以在山下弄個院子,孩子和老人住在山下,到時納森就可以上學了。”
牧業小隊雖然大部分牧民在山里,但也是有自己的地盤的。如果想的話,完全可以蓋個院子,然后把家安在那里,畢竟這是大趨勢。
當然,最后不想搬的,等再過一些時間,就會被強制性散居到各村子里去,就跟插隊一樣。
社會主義對于老百姓的優惠政策可能因為國力原因上限不高,但下限絕對會比資本主義高的多。不讓一個人掉隊,有些時候真的是政治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