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上,依然是顧曉霞做好早飯,兩個人吃完后,李龍收拾,顧曉霞上班。
他打算在縣里呆幾天,當然時間也不能長,因為大院子里的草料不多,他能呆住,七十六號呆不住。
收拾完廚房,又把七十六號喂了之后,李龍便穿上大衣戴上皮帽子,走出院子,鎖門后往種子公司走去。
縣里現在的單位還不是很全,但以農業為主的種子公司還是早早就成立了。種子公司門臉不大,前房后院,和收購站、供銷社那樣的前后院不同,這里臨街就是一排平房,有辦公的也有種子商店。
李龍逛進種子商店,發現這里面就一個人正坐在柜臺后面爐子邊上看著書。
木質老式柜臺,其實就相當于后世的簡易方格柜子,外面就是一面板,跟桌子一樣,里面是二十厘米見方的方格,里面可以放東西。
后面也是一排柜子,標示著各種種子。當然,現在種子并不算多,主要還是常見的小麥、稻谷、韭菜、白菜等糧食、蔬菜類。
看書的是一位五十多歲的女人,他看了一眼李龍后,放下了手中的書,卻并沒有開口。
“同志你好。”李龍掃了一眼,沒有發現自己想要的東西,便主動問道:
“我想問問你們這里有打瓜的種子嗎?”
“打瓜?沒有。”那位女同志搖了搖頭,“你還知道打瓜啊?”
“恩,聽人說過。”李龍含胡的說道,“我們那里不是分地了嘛,想著開春看試著種一下,所以才想過來問問看你們這里有沒有種子。”
“沒有的,這種作物知道的人特別少,會種的人也不多,我們其實也想收集一些這樣的種子,但沒有人種,也沒有人賣。”
李龍心頭一動,問道:
“如果我能找到種子種的話,收獲的瓜籽你們收嗎?”
“當然收了。”女同志點點頭,“我們其實這里庫存的種子也是挺少的,雖然實驗站和州種子公司會給我們提供一些種子,但缺口還是挺大的,我們需要從種植戶手里收集一些優質的種子。”
這讓李龍想起來,過兩年,村里的會計家的麥子高產,然后被宣傳了出去,十里八鄉的人都來這里買種子,導致他們家最后交公糧都是從別人家買的麥子。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老百姓種地的種子還是以自留種、購買種一起發揮作用,特別是蔬菜方面,李建國家的閑房子專門有一塊地方是放種子的。每年西紅柿成熟的時候,村里的婦女們在做醬的時候也會專門挑一些個頭大、品相好的西紅柿留種。
不光是西紅柿,辣子、茄子、黃瓜等,這些蔬菜的種子最開始都是自留的,不知道在什么時候變成了購買的。
李龍倒是比較頑固一些,一直到他上一世離世,菜地里的西紅柿還是老種子,相當一部分看著不怎么好看,但味道是真的不錯。
“那你們如果收打瓜種籽的話,什么價格?”李龍問到了一個關鍵問題。
“一兩塊吧。”女同志不太確定的說道,“這也要看到時具體的品質。”
打瓜的籽主要是炒貨用來食用的,不過李龍隱約記得好像某一年學校勤工儉學也是需要交打瓜皮,說是做藥材的。至于具體有什么作用,他不清楚。
他記得一畝地的打瓜能收一兩百公斤,如果按一塊錢算的話,一畝地能收入一兩百塊錢——對于當前來說,這幾乎算是天價了!
要知道現在一畝地小麥,好的才收兩百公斤,小麥的價格是三毛左右,一畝地的收入才不過六十塊錢!
當然,這是毛收入!
打瓜的投入自然是要比小麥高一些,但再高能高到哪里去?
當然,打瓜的種子難以獲得也是一個非常大的關卡,只要能找到合適的種子,那么種打瓜,大概率是能賺錢的。
賺大錢!
確定了這個思路后,李龍從種子公司里出來,思索著從哪里能找到打瓜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