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會想辦法的。”
也只有這么想了。
李龍四人到了縣里,把自行車放到了大院子里,然后就去了汽車站。
一邊走楊永強一邊說:
“還真是得弄個拖拉機,看這自行車,從隊里到鄉里這一段,大部分是推過來的,那路上都是泥巴,走不成啊。”
如果是拖拉機的話,就算泥巴也能突突突的開過去,最多就身上甩一身泥點子罷了。
李俊山最先想到了那個問題,他在車上小聲問李龍:
“小龍叔,那拖拉機,咋開回來?”
“我開回來啊。”李龍笑笑,“放心,好開的很,就是開起來速度快,可冷。”
“那冷不怕。”現在幾個人心頭都是火熱,雖然拖拉機是李龍買的,但能見證全村第一臺私人小四輪拖拉機被買下開回來,那也是很讓人激動的。
四個人坐車到了老街,下車后李龍帶著人去了拖拉機廠。石城這邊的街道,大部分也是砂石路,在這個化雪的時候也是有泥巴的,只是因為上面鋪了一層砂石,所以滲水性比較好,腳上粘不上泥巴。
四個人來到拖拉機廠的時候已經中午了。他們也沒管那么多,直接到門衛那里,說要買小四輪拖拉機。
這時候拖拉機廠中午雖然下班了,但聽說要買拖拉機,門衛立刻就把他們指到了銷售的地方。
石城拖拉機廠以前主要還是面向集體銷售,雖然一兩年前就有個人購買拖拉機的,但每年都是極少的。畢竟現在能一下子拿出這么多錢的并不多。能拿出來的并不一定需要拖拉機,而需要拖拉機的農民不一定能拿出來。
銷售點那里已經擺著一臺臺各種拖拉機了。
最顯眼的自然是隊里有過一臺的東方紅七十拖拉機,這是鏈軌式的,也就是履帶式的,是這時期耕地最常用的。
然后就是東方紅二十八,輪式大拖拉機。
這種拖拉機數量少、價格貴,但用處也不小。其實往后幾年,村里還有人用輪胎當小船逮魚,那輪胎就是這種二八大拖拉機的。這種拖拉機是帶駕駛樓子的(封閉式駕駛倉),比小四輪可氣派多了。
然后就是小四輪拖拉機,十二馬力,紅漆,黑色的機器,雖然看著在三種拖拉機里個頭最小,但李龍幾個人過來,一眼就看中了它。
四個人圍著那個拖拉機仔細看著。
盡管上一世李龍自己擁有的拖拉機先后就有三臺,從十二馬力到十五馬車到最后二十馬力。
從最開始的手搖發動,到后來的電打火,從眼前一樣的小拖斗,到后來裝棉花的專門焊出來的長五米、高兩米的越大斗子,以及一院子打藥機、棉花播種機、打桿機、中耕機等機器。
等到把土地交著進了合作社,所有的這些機器都廢棄了,便宜賣給了販子,李龍堅持留著一臺拖拉機,留了三年后,最終還是賣掉了。
沒用了。
還不如一臺電動三輪車用處大。
而他清楚的記得,自己買的第一臺電動三輪車,也是四千五百塊錢。
寶島牌的。
算巧合吧。
盡管上一世最后那幾年已經不再種地,甚至地里的活到最后基本上不用人工了,李龍在刷短視頻的時候,看到那些賣方便小機械,比如院子里的小挖機,小耕地機,小型碎草機等,還是要停留著看看。
那些機子都不貴,三五千塊錢,看著也很方便,看著手就癢癢。
不過也就是想想而已,畢竟就算買回來,也真是用不著了。
只能說科技發展太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