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技術不錯啊。你們是哪里的?”
“瑪縣的,瑪縣紅旗鄉。”李龍說著掏出了村里開的證明,現在買拖拉機這些手續還都得帶上。
中年人看完,笑著問道:
“對這拖拉機感覺怎么樣?”
“好,挺好的,當然那二十八更好,有駕駛樓。”李龍開著玩笑,“可惜現在買不起。”
“買了這個,掙兩年錢就能買得起那個了。現在能買得起拖拉機的也不多。”中年人說道,“你已經走到了九成人的前面,只要把握好機會,以后只會越來越富的。”
李龍就當這話是誠摯的祝福了。
交錢開票辦手續,領取配件,送一個加油的小桶,后面的提升臂等等。
不能講價,沒有其他贈送,交錢的時候楊永強陶大強幾個人緊緊護著李龍,讓李龍都覺得有點尷尬。
但那可是四千五百塊錢啊!在場的絕大多數人活到現在都沒見過這么多錢!
按有些人的說法,這時候的一塊錢購買力在某些方面頂后世幾十塊錢甚至還要多,那算一算吧……當然,可能有點夸張,畢竟不同物品到四十年后漲價的程度是不一樣的。
當李龍將那些手續裝進挎包的時候,中年人也算是完成了這一單的交易,他最后提醒李龍:
“盡期抽空去把牌照辦了,不然上路的話有可能是被查的。”
不僅是牌照,還有農機駕駛證,這個好考,查的也不嚴,但也需要辦上。
哪怕到三四十年后,在農忙的那段時間,不少上路的農機也是不查的,因為大部分業內人士都很清楚,農村從購買的自行車開始,就有一些車子很少上路,自行車、拖拉機、摩托車、農用三輪車到最后的電動三輪車。
有些車可能一直用到報廢都沒上過牌,也沒出過鄉。
一直到李龍開著拖拉機把大家拉著出了拖拉機廠的時候,楊永強李俊山還有點不敢相信:
“這拖拉機,現在就是龍哥(小龍叔)的了?”
春寒料峭,迎面吹過來的風是冷的,速度一快刮的臉疼,但沒有一個人喊疼。
李龍開拖拉機的時候,楊永強和李俊山兩個人是搶著上了兩邊的頁子板,然后讓拖拉機廠的中年人給喝斥著下去了,說這樣不安全。
但一出廠子門,他們兩個立刻又從后車廂里翻到前面坐在了頁子板上——坐車廂多沒意思,還是這里好!
李俊山比較好,楊永強不太好,因為他坐的那一邊相對較高一點——因為那里有一個工具箱。好在楊永強反應挺快,把自己的大衣解下來鋪在工具箱上,然后坐上去,只是拖拉機開的時候會有點冷,他只好側著臉看著李龍,這讓李龍有點尷尬。
“小龍啊,現在咱們回去嗎?”后面李安國扯著嗓子喊,他擔心李龍聽不到。
“不回,還有重要的事沒辦。”李龍沒回頭,邊開邊說道:“先去吃飯,吃完飯得加油,還得買個大油桶——買桶油。”
“對對對,加油是要緊事。”后面李安國恍然大悟的點頭,這是真的。雖然沒開過拖拉機,但也知道這玩意是喝油的。這邊楊永強陶大強更是知道,王財迷家里就放著好幾個大柴油桶,每次拖拉機出去犁地的時候都要加油,而且要加不少。
這時候的油便宜,一升也就五六毛錢,當然在楊永強他們眼里算是貴的,李龍倒是不在乎。這一趟過來的時候他帶了五千塊錢,還帶了二十多張十公斤的柴油票,去掉拖拉機的四千五百塊錢,剩下的買一百八十升一桶的油還是夠了。
開著拖拉機來到了石城國營食堂,李龍他們下車的時候,突突突的拖拉機聲吸引來不少食客從食堂里出來看。
食堂邊上嶄新的拖拉機讓不少食客的眼里冒出了羨慕的光芒,不等李龍說話,楊永強已經上前一把提著搖把子,往屋里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