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沙灣的大盤雞還沒出來,石城距離沙灣得要六十公里左右,以目前烏伊公路的路況得跑兩個多小時,到那里剛好吃午飯。
李龍回來的時候楊永強還沒回來,他就招呼著李安國和李俊山吃烤紅薯。
“我不吃它。”李安國和李建國是一個想法,“那有啥好吃哩?在老家吃紅薯干子都吃煩了。”
“那你吃烤餅。”李龍把餅子遞了過去,“還熱著。”
李俊山已經將拖拉機熄了火,他倒對紅薯沒啥討厭的,接過來就吃。
李龍又找出來搪瓷缸子從塑料籠子里倒了茶水晾著。總不能大家對著塑料籠子嘴輪流喝水——盡管這是常有的事,但他覺得還是用缸子喝著好一些。
一個烤紅薯沒吃完楊永強就回來了,他手里提著一個報紙包,到拖拉機跟前,笑著說道:
“我看到賣韭菜盒子的了,韭菜雞蛋餡的,我買了四個,來,一個人一個!”
這個都沒拒絕,韭菜雞蛋算是這時候普通人家的好菜了,不是個個家庭都像李家這樣吃飯頓頓有肉那么豪橫的,能吃上雞蛋對于一些家庭來說都已經很不錯了。
這下子原本是打算墊墊肚子,幾樣東西吃完反倒感覺有點飽了。
吃完喝完,原地活動活動,李龍搖著拖拉機開著出了石城,繼續往西。
楊永強半路上原想著替李龍開一段的,但最終還是沒開口。現在可是在路上,來回偶爾會碰到大車,那處理不好可是要人命的。李龍也沒打算給別人開,讓其他人開他也不放心。
一路五檔開路,堂堂堂的輕快聲,李龍感覺到拖拉機時速現在能飆到四十公里,路況總體還好,風速挺大,感覺臉都有被吹干的意思,但不冷。
過了石城就是一四三團和烏蘭烏蘇。李龍記得后世一四三團的蟠桃非常出名,不過目前路兩邊主要還是冬小麥,還有一部分空地,不知道是準備種啥。
中間碰到一條人工渠,看里面有水,李龍就停了下來,沒有熄火,直接取下水桶,這時候楊永強已經從車斗子上跳下來,等李龍從里打了水之后,他就接過水桶。而李俊山慢一點兒,倒也沒閑著,他一腳踩在小四輪的前輪上一腳踩著離駕駛位的底板上,扭頭接過楊永強遞上來的水桶,倒進了水箱里。
三個人配合默契,往水箱里倒了一桶半水,溢了。
李龍在原地活動了一下,然后開著拖拉機繼續往前。
一路碰到好幾個油罐車,楊永強和李俊山都在猜測這是干什么的。李龍雖然坐在前面開車,拖拉機的噪音很大,但他還是聽到了,一邊開著一邊大聲解釋著:
“那是油罐車。奎屯西面有克拉瑪依,那是油城,那里有煉油廠,這油罐里是煉好的油,拉往烏城去的。”
克拉瑪依本身就是維吾爾語“黑油”的意思,有黑油山這個著名的景點,這里石油最開始是自然外溢的,沈擴的《夢溪筆談》里講的石油通常都是自然冒出來的,這里就有。
當初祖國被國外專家戴上“貧油國”的帽子,而我國國內專家在克拉瑪依發現了大油田,摘掉了這個帽子,也讓克拉瑪依成為真正的油城。
不過早在清末的時候,當時xj的商務局就在克拉瑪依的獨山子區鉆了第一口油井,這算是非常早的石油商業工業化應用了。
而從現在起到往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克拉瑪依因為石油而變得富饒,這里工人工資待遇福利非常好,一度是許多人向往的對象。
聽著李龍大聲說著那里工人好的待遇和福利,車斗子里的幾個人都挺羨慕的。要能到那里面就好了——可惜,只是想想,想進到那里面,真的很難。
拖拉機到沙灣的時候已經到了中午。李龍把拖拉機停到了路邊一家小飯館門口。這里已經有兩輛大車停著了,想來飯菜應該不錯。
因為行李都在車上,李俊山自告奮勇留在拖拉機上看車,李龍三人則走進了飯館里。
飯館在李龍看來挺簡陋,就是兩間土坯房,面積倒是不小,一個門,里間是廚房,外面是飯堂,兩桌人正在吃著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