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有些時候智能手機真是個好東西,把許多信息普及開,然后大家就知道怎么能賺到錢了。
山里的牧民知道原來蘑菇可以賣錢。從最初一化肥袋子蘑菇賣五十塊錢,到后來竟然知道一公斤巴楚菇賣一百塊錢了。
一開始縣城里賣菜的人去山里采羊肚菌,從牧民手里二十塊一公斤鮮貨收了,轉手就到縣里賣一百五。
但有了手機普及,各種采蘑菇的大神科譜,牧民們互相交流,也就知道,山里那些在他們看來無用的東西其實很值錢。
還得有三十年,才能到那樣的地步,所以現在李龍可以很輕松的去采摘羊肚菌。
羊肚菌和貝母一樣,都屬于季節性的“作物”,只是貝母是收購站明確收購的,需求量大。而且貝母在山里也好找,一個月前只要找到盛產貝母的山溝,那整個一個溝里都是貝母,可以不挪窩的挖一天。
但羊肚菌不一樣,這玩意兒雖然也是成片長的,但一片能找到二三十個,就已經是非常多了。
所以找這個需要滿山遍野的跑,可能找一天,最多也就找個幾公斤。
收購站也給價,還不如貝母的價格,所以尋常挖貝母的山民哪怕知道這玩意兒是好東西,但也不會特意去找。
劃不來。
李龍無所謂,反正等著收貝母,這兩天估計也收不了多少了。這一個多月,其實他也收的夠夠的了。現在他巴不得沒有人過來送貝母,自己好安心撿兩天蘑菇,拿回去給家里人顯擺顯擺。
山里的羊肚菌大都長在松樹林子里,和平地上長在楊樹林子里的形狀不一樣。山里的尖頭,而且略黑。平地的圓頭居多,而且顏色灰白。
這是李龍自己撿出來的經驗。他帶了個小刀,碰到羊肚菌會直接拿刀從接近地面的地方把羊肚菌割下來,這樣會比較干凈。
后世那些商家采羊肚菌恨不得把根上的土都帶上。其實現吃這玩意兒的人都清楚,帶土采來的,洗起來真的非常麻煩,因為羊肚菌有許多褶皺,土進去一點兒就不好洗出來。而且這玩意兒新鮮的又特別碎,洗的時候用力大點兒就會碎。
浪費。
太陽還沒升起來,松林里偶爾有野兔子路過,看到李龍就驚嚇著跑掉了。他把槍背在身后,在去年找過的一片林地下苔蘚處,發現了羊肚菌。
羊肚菌和其他蘑菇一樣,固定生長。通常情況下除非一個地方地下的菌絲被完全破壞,或者環境完全改變,不然的話每年都可以在同一個地方采摘。
李龍看到這一片羊肚菌無人打擾,最大的有成年人拳頭大小,不過長的有點過,頂部已經有點干了。
羊肚菌和巴楚菇類似,長老了就干掉了,不像草菇,長老了就被蟲子吃了,蟲子似乎不喜歡羊肚菌。
這一片有二十多個,大大小小不一樣。李龍用小刀一個個切割,看著菌體上干干凈凈,他也很滿意。
拿回去淘洗一下就能做著吃,很方便。
一個多小時時間,到太陽升起來的時候,李龍提著半袋子羊肚菌,滿意的往回走。
這算是打野吧?畢竟現在的山是真的無主,林業隊守護的主要也就是林業資源。而后世那些打著打野的名號跑到人家承包的山里去摘柿子、摘彌猴桃,那算偷吧?
回到木屋,果然沒有人在。也有可能有人過來了,沒看到有人,就離開了。
李龍沒管那么多,他打開門,取了個盆,把羊肚菌洗了洗,曬在抬把子上。屋子里爐子上的水已經開了,李龍便把水舀到暖壺里,然后再次添上水,開始熬粥。
早上去活動了一個小時,正好餓了,早餐就打算弄豐盛一些。
用油潑辣子、醋調了個料碗,切了一些熟鹿肉和雜碎放一盤,再拿兩外饅頭放在爐子下面烤著。
羊肚菌適合燉湯,不適合涼拌,這兩天他吃涼拌的蘑菇吃爽了,便又去草地上轉了一圈,采了四五個剛長出來的新鮮草菇,去泉眼那里洗了放案子上。外面的灶臺上架起火來燒上水,呆會兒過一過開水就好了。
一頓早飯做了大半個小時,等完全做好后,李龍已經咽了好幾回唾沫了。
屋外的案子上擺著粥,切好的肉片,蘸料,以及烤的金黃的饅頭,還有涼拌的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