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想著弄這個收割機的?”姜至瑜打算從最開始問起,“這收割機是哪里產的?這邊沒見過啊。”
“是我設計的。”李龍也不掩飾,直接說道,“我把收割機的設計思路講給石城拖拉機廠,那邊沒興趣,然后我就另找了一個農機廠生產的。那廠子的廠長是懂技術的,聽了我設計思路,覺得可行,就生產出來了。”
“你竟然還能設計農具?”姜至瑜感覺自己又挖掘出來一塊新的新聞寶藏,“除了這個你還設計什么了嗎?”
“有點播器,已經生產出來了,這個小點兒,應用范圍不廣,家用就行,大田普及不起來。”李龍形容了一下,姜至瑜立刻就明白了。畢竟她也是在農村呆過的,了解。
姜至瑜立刻就拋出一個接一個的問題來,主要還是希望把李龍塑造成一個帶頭致富的年輕人,頭腦靈活,接受新思想比較快,對機械化農業種植有想法。
在聊天過程中知道李家還種了打瓜這種經濟作物后,姜至瑜覺得自己是真的來對了。
李龍還要收割,她便騎著自行車去了四小隊。種植打瓜的事情她打算先不報道,要等到收獲的時候才放。這時候種植經濟作物還是件稀罕事。
畢竟分田到家,包產到戶,土地承包后,大家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種糧食,因為以前粗糧吃的多,眼下誰不想讓家里所有人都能吃到細糧呢?
種經濟作物風險大,不敢保證有沒有人收,而且還沒有經驗,敢種的人并不多。
整個鄉里李家都算頭一份了。
姜至瑜已經確定,這新聞到時放出去,上自治區日報應該是沒問題的,州報板上釘釘的能上。
畢竟現在上面都號召大家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努力致富。農村想要致富光靠種糧食一時半會兒是不容易的。反倒是種經濟作物,如果種對了,有合適的銷路,富起來還是比較容易的。
姜至瑜原本想采訪李龍,寫一篇夏收機械化的短篇報道,現在看來需要好好的琢磨一下,多收集一些素材,以農民致富的主題思想來寫了。
李龍沒管那么多,在這邊又收了兩個人的記錄,然后去給楊家割另外一塊地。
五十畝割完,楊新平給李龍拿了一百塊錢,李龍有些意外。楊新平對李龍說道:
“大強是不是說他掏錢?你給他說,蘋蘋嫁到他家,就是他家的人了。他照顧俺這邊我們都知道,但這割麥錢用不著他掏,他們過好自己的日子就行。”
這一百塊錢不是十張大團結。大團結只有三張,剩下的是五塊兩塊一塊的,最后還有一沓毛毛錢。
也不知道攢了多久,李龍猶豫了一下,還是收了。
事關男人尊嚴,這個不收不合適。至于陶大強怎么給老丈人家補貼,那就是其他事情了。
李龍這邊割完其實太陽已經落下去了,他往隊里開的時候,碰到了騎車回去的姜至瑜。
“姜干事,你現在回鄉里?安全不安全?”
姜至瑜其實也是有些擔心的,但當時采訪的時候有些忘形,把時間的事情給忽略了。
見姜至瑜沒說話,李龍暗嘆了口氣,說道:
“走吧,我開拖拉機送你一段,你不用騎太快。”
人家是過來專門采訪自己的,總不能看著天黑了讓一個小姑娘自己走夜路吧。
沒有壞人也有可能碰到狼,這玩意兒不好說。(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