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想著是不是讓顧曉霞給做一個類似后世搶劫帽那種帽子,只露眼睛和嘴的,這樣至少能把臉護住。
他又去了自由市場。眼下包產到戶兩年,各家都有余糧,秋天開著拖拉機或者趕著馬車去鄉下收糧的車不少。
這些糧一部分轉手賣到了外地,一部分就加工后在市場這里出售,賺個加工費和辛苦錢。
這時候農民還沒那么苦,至少各種農資還不至于那么貴。
市場里賣糧食的攤子有好幾個,價格比糧食局略高一點,但不用票。
糧票在后面還存在相當長一段,隊里有人九十年代考上大學,家里還給準備了一厚沓糧票。
去內地能不能用上不知道,但這邊有些時候還是要用的。
小孩子體會的不深,成年人是真的深有體會。
李龍這回一點粗糧都沒買,純買米面,以面為主。畢竟哈里木他們吃馕比較多。
多買了一些米面后,李龍開著拖拉機回到了院子。
把拖拉機水箱的水放干,李龍拿一張帆布把拖拉機上的米面蓋住,免得晚上寒氣給浸了。
做好這些之后,李龍去到了廚房,開始做飯。
院子里有些冷清,那些狍鹿子和鹿都拉到了老馬號。大刺猬領的一群小刺猬在下雪之前都找地方冬眠了。李龍想著是不是在院子里個地方專門養雞?
想想又搖了搖頭。
農村養雞還挺劃算,因為雞可以在院子里自己找東西吃。菜葉子蟲子什么的都能吃。冬天需要喂,但有麥雜頭之類的也好喂。
城里養雞真要按成本算,就不劃算了。畢竟這時候沒有后世那么多復雜的飼料,有的飼料就是麩皮或者糠,再有就是苞谷面了。
苞谷面這玩意兒眼下還是許多人的主糧,再過兩三年才能被米面代替。
所以喂雞在城里比較麻煩。要吃雞蛋,去自由市場很容易買到,要吃雞也一樣。
養雞就算了,麻煩。
顧曉霞目前還沒啥忌口的,胃口不錯,食量比平時略大一些,李龍打算炒個咸菜肉,泡些干蘑菇,再炒個蘑菇肉。
今年沒弄蘑菇干賣錢,沒時間。但抽空采一些虎掌菌曬干留著自家吃。
野蘑菇干泡發了,味道依然很香,蘑菇特有的香氣。
兩個灶就是比較方便,一邊熬粥一邊炒菜,冬天燒著爐子,所以屋里的鍋上是熥著饅頭。切片烤的話會有火氣。
顧曉霞回來的時候李龍已經把飯做好等著她了。
院子里已經亮起了燈。這大院電燈拉的早,李龍住進來后又扯了條線,掛了個一百瓦的大燈泡在院子里。為了防止被雨雪淋了,還在上面專門加了個蓋。
兩個人就在廚房邊上的飯廳里邊吃邊聊著。
灶下面爐火還燒著,屋子里因為做飯而聚集的熱氣未散去,很暖和。
李龍和顧曉霞說著今天修壓井的事情。
壓井再過兩年在農村就會慢慢普及開,但這時候哪怕是在四小隊也只有十幾家有。
在其他村子里,一個小隊有那么三五口已經算多的了。
所以壓井的使用原理,顧曉霞雖然知道,但怎么修她也不清楚,所以聽著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