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子里這段時間一直在開伙,所以食材還是很豐富的。
梁月梅和楊大姐一起,兩個灶頭,加上屋里的三個灶,做飯速度并不慢。
今天中午蒸米飯炒菜,主要是杜春芳吃不動拉條子,感覺太硬。而這一次李建國又拉了一袋子新米過來,說是新碾的。
其實上一次李龍拉回來的新米還沒怎么吃呢。這時候的米真的很香,蒸出來的米飯一開鍋,整個屋子里都是飯香味兒。
這時候人食量大,所以炒菜的份量也大,這邊廚房里燷的油很多,所以梁月梅舍得放油。楊大姐一開始還有點不適應,看梁月梅炒菜都放那么多油,她也就跟著來了。
“自從小龍能到山里打獵,俺家做飯用的油肉就多起來了,”梁月梅一邊炒菜一邊解釋,“他說用少了不香,再說又不是沒有。
小龍啊,這兩年是真長本事了。”
“是啊,他李叔本事真大,俺長這么大,還真就沒看到誰比他本事大的。”楊大姐由衷的贊同這句話。
蘑菇炒肉、干豆角炒肉、辣皮子炒肉,加上一個辣子炒雞蛋。
四個菜,再加上米湯,擺在桌子上很豐盛,李青俠開玩笑說:
“這就跟過節一樣,看著就香啊。”
李娟和李強兩個早就餓了,他們和韓芳已經混熟了,這時候三個孩子洗了手幫著端碗盛菜,一時間廚房里也是很熱鬧。
大院子的飯廳飯桌不大,干脆就是女人在這里吃,男人們去屋里吃。梁月梅和楊大姐動作也快,直接就把每份菜分兩盤,一盤端進了主屋的客廳里。
三個孩子跟著在飯廳吃飯,女人們聊著家常,而四個大男人在客廳里也是一邊吃一邊聊著。
“今年秋里,買農資的可不少。”顧博遠已經有了自己的進貨渠道,他一邊吃一邊感慨著,“這一包產到戶,大家種地的積極性真高。那種子都不夠賣的。”
“那不簡單嘛,明年咱隊里種打瓜的多了,有些打瓜種子就可以放到你那里賣。”李建國是有些生意頭腦的,一邊吃一邊說道,“眼下你那農資商店知道的人越來越多,知道你賣種子的人也是越來越多,明年秋里自然會有人過來問。”
“這個不錯。”顧博遠點點頭,“這是對兩邊都好。”
“其實咱們也能弄出來一些地專門種種子,不過就是麻煩了一些。”李龍想著眼下種糧食的比較多,其實糧食的自給率已經夠了。
不夠的是蔬菜。眼下專門種菜的人還比較少,以后縣城周邊那些分的地塊比較少的村隊,村民就開始改種糧為種菜,最后開始成規模的建大棚。
但初期規模種菜是需要種子的。比如筍子、胡蘿卜等耐存放的蔬菜其實在這時候比較受歡迎。
但市面上的種子根本不夠那些想種菜的人分的。
只是相對麻煩的是這些種子,除了筍子是可以當年結籽,其他的都需要兩年。頭年種出來,秋天把東西挖出來埋到菜窖的沙子里,第二年開春把它們再挖出來當成栽子再栽到地里,等秋天結籽。
甜菜也是這樣,所以算是比較麻煩。
以前李龍曾想過這是一條發展經濟的路子,只是收取效益的時間周期太長了。
李建國聽著這個事情,慢慢在琢磨著,然后說道:
“可以用小塊地試試。大面積劃不來。”
“也可以種一下花葵。”李龍繼續分析著,“秋里不是有個私人炒貨廠過來找貨嗎?他不可能只要打瓜籽吧?花籽肯定也要吧?”
后世花葵在市面上比較普遍,然后又興起了馬牙瓜子,其實就是特殊的白葵,這個也不錯。
只不過眼下的白葵和花葵差不多大,而且大家在這個階段也不太能接受馬牙瓜子這種瘦不拉嘰的模樣,覺得仁子太少,劃不來。
他們一邊吃飯一邊分析著,很快,菜吃飯,碗里的飯也吃完。
放兩年以前吃飯,菜少飯多,需要多吃飯少吃菜,眼下不存在這種情況了,就算幾個孩子也都是慢慢的吃著,不爭不搶的,都不缺了。
看著就挺好。
三個孩子都很有規矩,所以無論是梁月梅、楊大姐還是顧曉霞看著都挺歡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