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片地方不僅產有非常著名的春小麥,還有本地人才知道的大名鼎鼎的鷹嘴豆。
后世都發展成了產業,比如腰站子面粉,感覺都快成地理產業標識了。
但距離是真遠,這幾個地方距離wlmq兩三百公里,瑪縣距離wlmq又一百多公里,也就是說從奇臺跑到瑪縣李龍這里,這兩個人開著拖拉機跑了近四百公里。
李龍估計他們是昨天跑了一天,在縣里或哪里住下,然后今天早上過來的。
真辛苦。
所以教,也要教的認真。
“收割機五百五十塊錢一臺,能接受吧?”李龍說道。
“能。”年長的那位答應的很干脆,臉上甚至帶著點笑意,“其實我們想著還可能會貴一些。”
“用好了,一個麥季用這個收割機賺一臺拖拉機是沒問題。”李龍扯去收割機上面蓋的塑料布說道,“但是呢,用不好也麻煩。我現在就給你們說一下。”
那個小伙子看著李龍院子里的拖拉機,不解為什么他不用院子里的那臺,不過看到吉普車,又讓他不敢多說話。
“我家的拖拉機好些天沒用了,想發動著得燒熱水,還得烤,麻煩。”李龍看出來他的心思,解釋了一句。
小伙子乖乖去開拖拉機了。他們的拖拉機才開過來,這時候水還熱著呢。
拖拉機開進院子,李龍去拿來木頭墩子,然后一步一步的演示收割機的上機步驟。
年長的那位叫張克虎,年輕人叫李夢龍,兩個人是師傅徒弟的關系。拖拉機是張克虎買的,他收了李夢龍當徒弟教對方開拖拉機,順便也是帶帶新人。
所以李龍教的時候,他看得很認真,每個步驟都要問一問,那邊李夢龍也是。雖然他不問,但腦子里一直在記著。
李龍教的也很細心,包括自己總結出來的一些小技巧。農民現在挺苦,能從農民中脫穎而出的,肯定都不簡單。
他是想著能多帶著一些農民致富,這樣也能起到一些群體效應。畢竟農民能得到的信息量是最少的,基本上都是模仿效應。附近哪個農民怎么做致富了,那就跟著學。
直到楊大姐推著車回來,李龍還在教兩個人怎么卸收割機。
有兩個人的話,收割機的拆卸非常容易,所以張克虎和李夢龍兩個很快就學會了。兩個人還在拖拉機上輪流操作了一下收割機收割的過程,記下來后,才算是結束了這次教學。
張克虎從隨身背的小包里掏出厚厚的幾沓錢來,一沓沓遞給李龍。
“一千一百塊錢。”張克虎說道,“李龍同志,你點一點。”
“好。”李龍接過錢快速的點了起來。
張克虎和李夢龍兩個人看著李龍的動作,這時候楊大姐從屋里給三個人端出熱茶來。
李龍點完錢后點點頭說道:
“錢數是對的。不好意思啊,你們這大老遠過來,都沒請你們喝個熱茶……”
“那不算啥,你教我們這技術,這就很讓我們感動了。”張克虎笑著說著。
李龍進屋把錢收好,出來的時候,張克虎和李夢龍兩個已經把一臺收割機抬上了拖拉機。
“還有一臺,你們自己挑。”李龍說道。
其實沒啥挑的,都差不多。兩個人就順勢把擺在最外面的那臺收割機抬著上了拖拉機。
“留著吃完中午飯再回吧。”李龍邀請著。
“不了不了,我們現在趕路,午飯前還能趕到呼縣,在那里吃午飯,吃完今天多趕趕路,能趕回奇臺。”
張克虎很興奮,兩臺收割機到手,他已經能夠預見明年自己收割麥子的場景了。
壓不住啊壓不住啊。
“總得吃午飯嘛。走,我帶你們去食堂吃個拌面,身上熱熱的再走嘛。”家里呆會兒顧曉霞回來,她是雙身子不方便,李龍便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