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你等著,這兩天我就打獵,打完了過來把肉風干了。”
打獵可不僅僅是在這里換東西,還能改善家里的伙食。眼下老爹老娘都在,顧曉霞又懷了孩子,都是需要營養的時候,多弄些肉總歸是沒錯的。
兩小袋貝母一共七公斤,李龍給了波拉提二十一塊錢,他高興的數完錢后,騎著馬走了。
李龍這時候才一邊洗著貝母,一邊慢慢捋著饅頭山的相關信息。
這個山是和一個寶藏有關。
瑪縣的人對南面的山并沒有命名的習慣,因為這邊的山都是重重疊疊,兩邊望不到邊,里面一層層的好像也看不到盡頭。
所以他們只是以溝命名。
比如雀兒溝、煤窯溝、大白楊溝、小白楊溝等等。
最多就再起個“紅山嘴子”、“青石臺子”等以地物特征來命名的地方。
饅頭山這個名字是李龍從老羅和隊里幾個五保戶一起喝酒的時候聽說的,也不知道是去年冬天還是前年冬天,應該是前年吧?
當時幾個五保戶——曾經也是北疆這邊的兵,當年和平解放后,大批的舊軍人,包括后來進疆的解放軍,或者就地轉業成了兵團職工,或者退伍成了建設北疆的建設者。
他們也是其中的一批。
當時傳說曾經的國黨時期,盛世才當政,在這邊聚斂了大批的財物。在離開的時候有些貴重物品沒帶走,特別是黃金,就安排人埋在了瑪縣南山里面,據說埋的地方就是饅頭山,還立了鐵樁子作為標記。
那時候西北大員紛紛南逃,甘陜二馬青海的一馬,有人逃的時候就帶走了大量的黃金。
當然,帶走的和他們多年來聚斂的相比并不算多。
更多的還是埋了起來。
只是饅頭山這樣的地名讓李龍覺得陌生,他努力的想想,發現自己踏足的南山區域里,并沒有這樣形狀的山。
至于寶藏,李龍也沒太執著的想法,后世四十年,都沒聽說過南山里發現寶藏的事情,自己去年能搞到那些東西,已經算是走了狗屎運了。
所以他并不執著,當時聽過之后也就當是傳說,記下也就是充當八卦之資了。
眼下聽波拉提這么一說,他還真想著,這難道是巧合?
不過也的確該要往東面看看去了,不知道那個鹽礦洞那里會不會有什么收獲。
想到就做,李龍把洗好的貝母裝進袋子里放車里,準備開著吉普車往東去。
這時候林子里出來一個背著貝母的人,李龍只好再下車。
這人很沉默,全程都是一兩個字的說,頭發亂亂的,胡子也挺長,看著在山里時間不短了。
他背來的有近十公斤的貝母,一半要錢,一半要物資。
李龍還是按三塊錢一公斤的價來折算,對方也沒講價。
最后要離開的時候這個人問了句:
“有肉沒?”
“我現在去打獵,明天可能就有肉了。”李龍說道。
看來肉還是挺受歡迎的。
那個人點點頭,離開了。
李龍想著看來還真的認真打一回獵了。
他把收來的貝母也裝上車,開著吉普車就往東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