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顧博遠過來吃飯的時候,李龍就給他說了在村里說的那些事情,還對顧博遠說:
“顧叔,你要有路子,就多進一些化肥。尿素、磷酸二銨、過磷酸鉀這樣的常用肥多備一些,以后用化肥種地的肯定越來越多。”
“嗯,是這個道理。你說那個教授過來給你弄鹽堿地是真的?”顧博遠感興趣的是李龍說的那個鹽堿地計劃。
“嗯,差不多,羅教授說了,明年開春就會帶學生過來。”李龍說道,“人家是這么說的,具體啥時候來,還不清楚。”
“那開春的時候你到時過去問問。”顧博遠說道,“這事,我看你覺得一般,但我覺得吧,事情可能比你想像中的要重要。到時說不定能把縣領導都驚動了。”
李龍倒是沒想到事情真會這么嚴重,他只是想著把自己的那個鹽堿地提前開發出來,至于那個課題,不管算誰的,研究出來造福的肯定是農民。
雖然上一世三四十年后,鹽堿地里養蝦養螃蟹、養海魚、種耐鹽堿水稻都已經成功了,但這一世的這個時候大片的鹽堿地還荒著沒利用起來。
只要把這個解決了,哪怕提前個五年十年,都是莫大的功德。
李龍也只是思考了一下,便把這件事情放在了一邊。
他閑了又跑去供銷社那邊,找李向前批了兩三次條子,每次都是領一百發子彈,不在李向前的上限,不用驚動魏主任。
手里積攢的子彈多一些,總歸是好事。
至少在后面槍支收緊的時候,打獵不用擔心沒子彈用。
十一月中旬的時候,李龍開著吉普車去了一趟山里。
讓李龍有些意外的是,去山里的雪竟然被趟開了,有人牽著馬車、還有人步行進山。
顯然,在改革開放之后,大家的目光已經不再局限于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
南山里雖然人少,但那里好東西可不少。
李龍能看到還有人騎馬拉木頭出來在雪地里滑行的痕跡。
這些人最大的可能還是從山里弄木頭出來用吧。
當然,其他的東西也是有的。
李龍找到哈里木的時候,哈里木正在宰羊。
而玉山江和塔利哈爾這個小伙子也在。
李龍倒有些意外,塔利哈爾二十歲左右,哈里木二十七八歲,玉山江快四十了。
他們能呆在一起,也挺另類的。(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