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齊覺得這錢給的值——這羊頭羊蹄子到市場上去買,熟的一個羊頭都要五塊!
主要是那市場的羊頭,還沒這個肉多呢。
老齊提著筐笑著往回走,許海軍急忙湊過來,又問李龍:
“小龍,你那牛肉咋賣的?”
“牛肉……得明天了。連骨兩塊八,凈肉三塊二。”
牛肉比羊肉和豬肉都貴,主要還是量少。
別看北疆也算牛羊肉大區,價格一直是比口里低的,但牛肉這玩意兒產量本身比羊肉低,算大牲口,養起來還是挺費事的。
從現在到四十年后,除了二十一世紀一幾年的時候羊肉的價格異軍突起,猛的漲起來,曾經一度和牛肉持平,后來掉落一些,其他時間牛肉的價格始終在三種主要肉類之首。
所以四小隊的村民,有些人甚至到了本世紀末,一年到頭都怎么正經吃過牛肉——就是說自己家里稱牛肉吃的那種。
李龍這回圈里拉回來十幾頭黃牛褐牛,算是又一個改變歷史進程的——實際在上一世,一直到二十一世紀的十年,本村只有一家回族養黃牛的,而且那黃牛也不是養來吃肉的,是給自家孫子喝牛奶的。
直到縣里出來定居興牧的政策,把山里的牧民全部搬遷出來分散到各村隊,四小隊里來了三戶少數民族,他們帶來了牛羊,隊里的牛才多了起來。
四小隊人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習慣。過年吃肉的話,至少在二十年內,基本上不會去市場里買,就自己隊里消化。
冬天養豬的會殺年豬,沒喂豬的想吃豬肉,就提前和關系不錯的人家說好,殺年豬的時候稱一些,或者要條腿、要半扇排骨啥的。
要吃羊肉就去馬金寶家里,幾家湊一起買只羊。
現在又多了李龍這個選擇——馬金寶的羊就難賣掉了。
就算沒李龍,因為馬金寶的羊肉不行,過兩年,隊里養羊的就多出好幾戶來,反正大片的荒地里有許多草,割回來或者放出去,羊有的吃。
牛肉也不便宜,但算一算,許海軍覺得自己還能吃得起,便說道:
“那你明天宰牛的時候,我稱五六公斤排骨。”
這就是要吃連骨肉了。
“行。”
“那雜碎咋賣?”許海軍又問道。
“兩塊五。”李龍報了價。
其實他是不怎么想賣牛雜碎的,這玩意兒鹵上弄點蘸料,特別是牛肚子,吃著好吃啊。
后世北疆還有些地方流行牛頭宴的,都是油脂比較大的,但香是真香。
燉的爛爛的,扯下來條,蘸點料汁,塞嘴里,那軟糯啊……
行了,不能說了,流口水了。
二十一世紀十年代期間,四小隊種地掙錢的比較多,這時候買肉就比較隨意了,買牛雜碎的比較多,而且不是稱著買,要買就是買一整套雜碎,或者買一個牛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