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還沒落,李龍他們就回來了。
三個地方,六個冰窟窿,一共掏出來七八公斤魚,最大的就是李龍的撈出來那條鯉魚,剩下的基本上都不大,鯽魚居多。
但大冬天能吃到鮮魚,哪怕不多,一個個也挺高興的。
四家人把魚一分,各自提著回去了,都說回去后要燉個魚湯,嘗嘗鮮。
李龍也是這個意思,這幾天吃的肉比較多,吃魚算是換換口味,也挺好的。
那條鯉魚自然也是李龍帶著,他提著鯉魚和兩公斤多的鯽魚回到了大哥那里,他打算把紅鯉魚放在這里給老爹老娘燉著吃,自己拿一些鯽魚回去就行了。
“那不用,這鯉魚多漂亮,你拿回去吃吧。”老娘杜春芳發話,“夏天你老爹天天逮魚,這樣的魚吃的不少,不缺這一口。”
魚好吃不好吃先不說,至少看著紅頭紅尾的,真是喜慶。也無怪杜春芳會這么說,她偏心也都是明明白白的。
“我要鯽魚,我喜歡吃鯽魚。”李龍覺得老爹老娘都在這里,自己把最大的魚拿走有些不像話。
“你拿上吧,咱不缺這個。”梁月梅發話,“明后天你們不還是要去掏魚嗎?到時應該還能逮不少。”
大嫂發話,李龍就點頭了。
這會兒,杜春芳也聽出味兒來了,敢情小兒子聽他大嫂的啊。
她有點吃醋了——但想想也挺心酸的。有啥辦法?小龍在小小的時候就送到了北疆,一直是李建國梁月梅帶著,跟帶自己孩子一樣的帶著,那能不聽他大嫂的嗎?
自己這個當娘的有些不夠格啊。
這更激起了杜春芳的偏心,以前沒條件好好照顧孩子,現在不是有條件了嘛,那偏就偏一些吧。
太陽已經快落下去了,李龍也沒在這里吃飯,把魚包好,開著吉普車回縣里去了。反正明天還要過來,不在意這一頓魚。
李龍他們掏魚的時候,梁月梅他們也沒閑著,把李龍送來的肉分解,開始鹵制。
反正冬天閑著也沒事,不如把活提前做完。
李家不缺肉,再過幾天李建國還打算等李龍忙完了,讓他帶著媳婦孩子過來,這邊院子里要殺年豬了。
到時包括顧博遠、楊大姐和韓芳都要過來,主要是覺得李龍的倆孩子是楊大姐給帶著,雖然李龍給錢了,但每次李龍和顧曉霞把孩子帶過來,明顯能看出來孩子帶的很好。
人家是有功勞的。
殺年豬對于普通農民來說是件大事。這時候一些農民養豬還真不是自己吃的,養大后就趕到鄉收購站,活豬直接就給賣了。
這樣一年的花銷就能多出來一些。這年頭九年義務教育還沒開始,學生上學還是要收學費的,而且書本、雜費加起來,如果一家有兩三個學生的話,那就不少了。
所以不少家豬養不到年底就賣掉了,大概率是為了湊夠幾個孩子九月份的學費,順便也給家里存點零花錢。
李家不愁這個,殺年豬就是為了吃肉。畢竟殺豬菜,是真的好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