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飯之后在院子里休息了一會兒,賈天龍他們開車離開。他們離開后,李龍這邊就跟顧博遠、顧曉霞交了底。
“咱們這貝母清洗過之后,按特級來算,一公斤六十五塊錢。”
“價格這么高?”顧博遠吃了一驚。
“嗯,現在內地藥廠都在擴大生產,咱們北疆這邊的貝母雖然不如川貝那么出名,但藥材效果挺好,因此需求量很大,所以每年都在漲價。咱們洗的干凈,雜質都給除掉了,所以給的價格就高。”
“可以可以,那今年的貝母季咱們是抓著了。”顧博言樂呵呵的說。
李龍從山里收的和從林業隊那里收的貝母具體有多少顧博遠不是很清楚。但他在收購站收來的貝母,這幾天加起來,算成干貨咋說也得有個兩三百公斤。
按賈天龍給的價格,這兩三百公斤貝母賣出去就是一兩萬塊錢,收購站這邊利潤略微要低一點,當然是相比較其他兩邊。
即使是這個略微低一點的利潤,那也在五成以上。也就是說光收購站那里收來的這些貝母,這些天就能凈賺七八千以上。
賺錢的速度真是有點夸張了。
顧博遠在驚喜的同時甚至有點害怕。
算一算在五年之前,他帶著顧曉霞,一家人在生產隊一年干到頭,算下來到年底除了分的糧食之外,結余的錢能有十塊錢就很不錯了。
后來跟著李龍編抬把子給人家做飯,能掙個幾十上百塊錢,這就很開心了。
再往后有了扎大掃把、扎葦把子的活,一年能掙個幾百塊錢,除了日常花銷外,還夠買輛自行車,生活水平從貧困變成了全鄉平均線以上的中產人家。
肉眼可見的變好了。
再后來和李家成了親家,李龍對自己的稱呼也從哥變成了叔,他給自己弄了一個農資店,一年到頭的收入,雖然比不上李龍一年搞幾個萬元戶,但這個農資店干上大半年,掙個幾千塊錢還是有的。
而且比種地輕松的多。
雖然鐵下心來就在瑪縣扎根了,但顧博遠骨子里還是個文人。農村種地收糧干活這些他也能干,而且挺熟練,但說實話,相比較而言,顧博遠更喜歡在農資店沒事看個書,和隔壁老頭聊聊國際形勢啥的。
后來說是收購站的生意更有挑戰性,其實也是覺得在農資店太閑了,顧博遠雖然也想舒服,但他是懂道理的,人不能太舒服,太舒服了,容易頹廢。
雖然眼下手里有錢,村里和縣里都有房子,女兒也結了婚,生了外孫,日子越來越好,顧博遠覺得自己還年輕,可以繼續奮斗幾十年。
但他的奮斗是踏踏實實的奮斗,從來沒有想過像現在這種,半個月時間能掙大半個萬元戶的速度呀!
心中沒有恐慌是不可能的。
他和李龍不一樣,李龍重生之前是見識了這個國家怎么從基礎設施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現實,靠著毛老人家帶領著廣大工農打下的堅實的工業化和農田水利基礎,總設計師實行的改革開放的政策,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后來這個國家的領導者們帶領全體人民的努力,在短短幾十年里,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經濟體,即將復興到這個國家所應有的高度。
老百姓有空前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