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一直住在縣里,在家里時間短,體會也不深。
自己在隊里住著,特別是冬天閑下來的時候,老爹就經常說,這日子過的真好,比過去的地主過的都好的多,過幾年這樣的日子,這一輩子可真就不虧了。
老爹為什么體會這么深不就是因為前半生生活在舊社會,等到了新社會,生活好了一些,但那些年國家是從一窮二白建設起來的,中原大地本身又是地少人多,不然也不可能把李龍送到北疆來。
而就算沒李龍在老家,老家的生活依然是在溫飽線之下,而到了北疆之后直接一個大轉彎,從勉強達到溫飽一下子竄到了小康,那感受能不深嗎
其實李建國自己感受也比較深,只不過這幾年他幾乎一直在忙碌著,不想這些事情。老爹的感慨他知道,老家的貧困他也知道,北疆這邊畢竟不一樣。
李龍在四處奔波著為了過好日子,其實李建國算起來比他還要忙。兩家幾十畝地,加上顧博遠的地,還有新開墾出來的,光這些地種下去,還要間苗鋤草打藥施肥,中間閑了還要搞副業。
李建國恨不能自己生八只手——好在妻子梁月梅比較能干,老爹老娘時不時的也能幫一把手。而兩個孩子的學習也基本上不用操心,不然的話他還真干不過來。
然后有了小四輪拖拉機,去年又有了大拖拉機,這樣干活就要省心多了。種地機械化還真不是蓋的,就像李龍讓做的中耕機,鋤草,人工一個人一天干的活,小四輪拖拉機帶著中耕機半個小時就弄完了。
雖然完成度沒人工的高,但勝在快啊。一家如果只有一兩畝地,那能精耕細作,如果有一兩百畝地,能粗獷的種下來就不錯了。
李建國太忙沒想到,現在靜下心來想一想,還真是這樣。哪怕已經包產到戶,已經改開近八年了,許多人的生活水平的確是在提高,但自己這些人提高的有點快,雖然沒有拔尖,但的確是超出許多人了。
別人都在賣東西,自己卻在買東西,而且幾百塊幾百塊的買東西,甚至于一點都沒有心疼的感覺,這幾百塊對自己的家來說傷不了筋動不了骨,那真就說明家里的生活條件已經很好了。
想到這里李建國笑了,算是同意了李龍的說法。
隔壁聽到了這邊的動靜,顧曉霞顧曉雨李娟李強他們都過來了。李龍說了一下自己的收獲,不過沒說數量,只說自己買了一些畫,然后把齊白石張大千的畫拿出來給他們看看。
顧曉霞知道的不多,但顧曉雨還是聽說過幾位大師的,對于這個姐夫的“投資方向”有點迷,因此也沒做什么評價。
李娟李強兩個倒是好好的看了看,但也真是看不出來啥,就感覺畫的挺好玩的。
“明天我打算去文物商店的收購部那邊看看,看能不能買點好東西。接下來咱們還要買些特產回去,曉雨你給介紹一下吧。”
“特產現在老字號的店鋪都已經重開了,像正明齋、稻香村的點心,六必居的醬菜,便宜坊的烤鴨,同仁堂的成藥等等。”
能往回帶的有啥李龍想了想說:“那就買些糕點吧。這玩意兒只能現提著回去。”
“可以郵寄的,火車站那里也可以托運。”顧曉雨提醒了一句。
對于郵寄李龍不是很放心,主要是糕點容易碎,烤鴨啥的又不好帶。火車站托運倒是不錯的法子,他想著是不是像郵寄書畫那樣搞個大木頭箱子,把糕點打包裝好,然后放木頭箱子里,從火車站托運到烏城,到時自己直接去烏城去取就好了。
“那就多買一些托運吧。咱們好不容易來一趟燕京,咋說也得給帶一些東西回去。也不知道烤鴨這個能不能打包帶走。”李龍說道,“要能帶的話,也帶一些回去。”
借一句常說的話,來都來了,那就了這個錢吧。也不差這點兒了——光這些畫保守估計,也能賺不少烤鴨回來。
到了這個時候,李龍覺得已經有圓滿的感覺了,接下來再做的無非就是錦上添,至少此行不虛了。
第二天李龍他們吃完飯依然分頭行動,這一回邵立誠沒再跑過來打亂計劃,李龍去了文物商店的收購部。
果然,排隊賣東西的人比較多,還真就有黃牛在這里等著,找準目標后就去和別人商談。
有人耐不住時間,就把東西賣給了黃牛,有人卻不同意,大約是覺得黃牛出的價格不對,他還是要賣給文物商店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