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車的事情給李向前完,李龍又細了一下修路的情況,按他的法,目前山里的情況,供銷社的人不適合進去。
“也是啊,從進山口就要走四五十公里,再加上縣城到山口的路,光來回就得五六個時,時間都浪費在路上了,還干撒活呢……”
李向前雖然有點不甘心,畢竟每年搞這么個活動,已經成了他正常工作之外的一個大項活動。
辦公室里貼的那幾張獎狀,大都是從這個方面來的。現在突然搞不了了,舍不得啊。
當然,舍不得歸舍不得,李向前還不至于因為這個埋怨李龍,他問道:
“那咱們社里有沒有其他能參加的活動?”
“如果是短時間的……有啊。”李龍腦海里轉起了上一世新聞報導里各類民族團結的典型所做的那些事情,然后就跳出了四五個想法,他道:
“雖然咱們進不了山,但牧業隊在縣里不是有留守點嘛。咱們社里可以去留守點,給那些留守的老人孩子送一些物資,也可以給牧業隊的學校捐一些書和學習用具。
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對他們有幫助的事情,如果想干活,留守點有許多院子都挺破的,主任不知道你記得不記得,當初我第一次被自治區日報寫新聞稿,就是給哈里木他們修房子。”
“對啊,咱們雖然沒辦法進山修路,但可以幫著他們解決后顧之憂啊。”李向前覺得李龍的這個想法挺不錯,“嘿嘿,李啊,你腦子還挺靈的嘛。”
“不是我腦子靈,主任你是習慣性在這方面聽我的了。如果沒有修路那個前提,這些活動你想想肯定也是能想到的。”李龍可不居功。
地方搞民族團結,一般情況下就是這幾種,保險而且見效快。
“行,那這兩天我就把這事一下,縣宣傳方面這回我來聯系吧。”李向前道,“到時你也跟著去。那邊你比較熟悉,居中做個聯系人。”
“好。”李龍沒意見,牧業隊留守點那邊他還真算是熟悉的。
從供銷社回來,李龍到收購站去把那幾臺車檢查了一下。車身很干凈,顯然是天天擦的。
正看著院子里的車,有人走過來喊他,李龍扭頭看了一眼,笑著道:
“老范?你今天是來賣啥?”
范明程,經常到這里來的老二道販子,幾乎是收購站收什么他就去鄉下販什么。而且很早就開始在這里賣東西,對收購站的那套流程很清楚,他拉來的東西都是經過二次清理,所以每次過來都能賣上高價。
在顧博遠的嘴里,這個范明程算是一個優質客戶。
“就收了幾張皮子,現在東西越來越不好收了。”范明程和李龍訴苦,“你這收購站的名頭太大,許多人都知道來你這里賣東西價格高,那些老鄉寧愿自己坐車跑過來賣,也不想賣給我們。”
“哈哈,那你跑遠點兒嘛。近點兒的,路費沒幾個錢,你們壓價壓的太狠,人家自然不愿意賣。”李龍半開玩笑的把他的話拆穿,“偏遠地方沒有通班車,他們想過來不方便,那自然就只能賣給你們了。”
“我也是這么想的。所以這趟過來把皮子賣掉,想從你這里買臺嘎斯車。那車我看路差點兒也能開,而且比拖拉機輕便。
你不知道,我開著拖拉機去北五岔收東西,路上碰到下雨,給我淋的啊,真是太難受了。”
“行啊,這兩臺兩萬,這一臺兩萬五,你看要哪臺。”李龍指了指那三臺嘎斯車道,“手續是全的,對了,你有沒有駕照?”
“沒有,不過有四輪的,這玩意不都一樣嘛。”范明程眼睛已經盯在車子上了,隨口道,“四個轱轆,一個方向盤,加一個檔把子嘛。”
行,的挺在理。
這時候對駕照查得不嚴,李龍也就沒管那么多,免得人家“閑事管的寬,吃的驢球飯”。
范明程這幾年通過李龍這個收購站也賺了不少錢,雖然沒統計過,但李龍從老顧的嘴里猜測著,至少也應該有三四萬了。
特別是每年春夏的貝母季和冬天的皮子季,還有就是前兩年的打瓜籽。這位可是開著拖拉機過來賣東西的,回回交易額都在上千或幾千。
范明程直接就沖著兩萬塊錢的舊嘎斯車過去的。在他看來,車子都差不多,能開就行。便宜的雖然可能開的時間長點兒,但從外面看區別不算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