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林昊這話,王老爺子也是微微一笑道:“我已經很好了,至少還在,比當年那些兄弟多活了這么多年,現在國家也不容易,就不給國家添麻煩了。”
聽到這話,林昊心里也是嘆了口氣,這就是先輩們最最純樸的思想,林昊不知道這王老爺子當年在那個軍隊,但是憑借他那暗勁的實力。
想來當年也不是默默無聞的小兵,可戰爭勝利的,他就甘愿回到這小地方了此殘生。
實在是太難得了。
所以林昊也很好奇的問道:“王老爺子,你當年屬于那個軍隊?”
說起這個,王老爺子露出回憶的神情來,又看了看自家孫子后才道:“我們那個大隊,可以說是軍隊最能打的一個大隊了,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大刀隊?”
林昊驚呼道,沒想到竟然是大刀隊,這個大隊可是太有名了,想當年可是小日子的噩夢啊,而且后世還有根據這個背景拍出來的電視劇,林昊可太知道了。
王老爺子這時也不咳嗽了,神情莊重,聲音低沉的說道:
大刀隊是抗日戰爭時期華夏軍隊中著名的特殊戰斗單位。
而且大刀隊主要由國民革命軍第29軍下屬的精銳分隊,由擅長刀術與近身肉搏的士兵組成,以應對裝備劣勢下的近戰需求。
源于馮玉祥西北軍傳統,因長期駐守貧寒地區裝備匱乏,故重視冷兵器訓練,后發展為標志性戰術力量。
還有幾場特別激烈的經典戰例:
1933年喜峰口戰役:500名大刀隊成員夜襲日軍營地,趁敵熟睡近身劈殺,重創日軍并摧毀補給車輛,首戰即震懾敵軍。
完全利用地形與夜暗條件抵消日軍火力優勢,以白刃戰扭轉被動局面。
這可是冷兵器對戰熱武器的一大勝舉啊。
而在淞滬會戰中的表現:
士兵于德元身中三彈仍持大刀連續斬殺13名日軍,成為“刀神”代表。
西北軍(含大刀隊)在無制空權下堅守外灘陣地月余,以大刀配合手槍近戰挫敗日軍攻勢。
王老爺子講到這些經典戰例時,眼睛仿佛有光,很是驕傲。
林昊也知道,而且前世還門去找過這方面的資料。
這大刀隊實際為“手槍隊”,標配駁殼槍+大刀組合,遠距用步槍/沖鋒槍,近戰雙持協同。
大刀刀柄纏紅布條:防止手滑、擦拭血跡,亦可作臨時繃帶急救。
而且這刀法也不是普通的刀法,而是使用馬鳳圖創編的《破鋒八刀》,針對日軍刺刀術設計,以“左虛右實”“上防下劈”等招式克制敵手。
喜峰口大捷后,“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成為抗戰標志性口號,麥新據此創作《大刀進行曲》鼓舞全國。
況且且那時日軍因迷信“斷頭無法超生”,對大刀產生恐懼,甚至研發特殊護具應對。
所以這大刀隊是以冷熱兵器結合的創新戰術,在裝備劣勢下創造了近戰奇跡,其精神與戰技成為華夏民族抗戰韌性的縮影。
林昊此時對于這王老爺子更加的崇敬了。
能在那時活下來的老英雄,實在是難得啊。
王老爺子講這些事,那王石猛全程也是安靜的聽著,可能是他從小在山上的原因,也不清楚以前的事情。
所以都很安靜,可能之前他爺爺就跟他講過不少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