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李翠英在單位里工作的事情,有指導員帶著去入職,肯定是沒啥問題的,無非也就是個臨時工而已。
而且現在的人都很是樸素,特別是派出所這種單位。
由于火車的班次較多,人員也非常的多,基本從早到晚都有列車到站。
這也造就了食堂也常常得開火,所以多一個人手,也能減輕他們不少的壓力。
而林昊則是直接來到了所長辦公室。
此時洪叔已坐在辦公桌上看著文件,一見到林昊到了,也是笑道:“小昊啊,快進來。”
接著還幫林昊倒了一杯水后,才問道:“小昊啊,這次怎么申請跑黔南那條路線啊,我剛剛看到了以往的列車表,你之前也沒去過黔南啊?”
聽到洪叔這話,林昊想了一下,也對,原身的林昊在派出所就是個小透明。
嗯,不說小透明吧,至少性格還沒有那么的外向,由于從小沒有父母,單位里又有王叔還有師傅看著。
所以只是跟在師傅后面打下手而已,跑的路線也只是固定那么幾條。
而且到了地方后,也只是老老實實的在招待所里住著,連去黑市都沒有去過。
也就是魂穿過來后,才有所改變的,但這些洪叔不知道啊,他以前可不認識自已。
所以連忙笑道:“洪叔,這沒啥,就是覺得現在還年輕,想多去祖國各地多看看,而我們這里正好有這個便利嘛。”
聽到林昊這話,洪軍也是笑著點點頭道:“嗯,不錯,我像你這么大時,連老家的縣城都沒出過呢,不過你今天這趟車的話,有很多知青,所以得注意一下,路上有啥事的話,跟列車長多商量一下。”
嗯,知青,林昊聽到這話,不由的愣了一下,多么響亮的兩個字啊。
也對,知青下鄉運動早在1955年8月9日,當時四九城青年楊華、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團四九市委提出到邊疆墾荒的申請并獲得批準,而這也被視為運動的雛形。
然后在第二年,也就是1956年10月25日,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中首次正式提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概念。
而1968年12月22日領袖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指示后,全國范圍內掀起了大規模的上山下鄉高潮。
當然,到1968年后,這知青下鄉就有點兒強制性了。
可是現在才1960年,特別是今年全國都非常困難的時候,也有很多有志青年,覺得利用自已的知識,可以幫助到偏遠地區的農民。
即使是自已不怎么懂農業,但是百年樹人,教育為本。
現在很多農村的人都大字不識一個,而能下鄉的知青,那都是有一定的文化的,即使是去那里當個鄉村教師,也能幫國家培育不少的人才。
所以在此時聽到知青時,也是特別的佩服他們,因為現在上山下鄉的,都是自愿的,充滿熱情,有著一腔熱血,可以說是最無私的一幫人了。
至于后面強制下鄉那些,都帶著或多或少的目的,當然也是起風后所牽連出來的事情。
而林昊聽到洪叔這樣講,不由的問道:“洪叔,那知青有多少人啊,他們的目的地是黔南那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