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棱兩可的通知。
怎么算深度?是只報道蘇城開發區,還是連松江一起?
刑事案,算不算是劃定的界限?
媒體負責人在揣測領導的真實意圖。童愛英本人也在揣測整件事的走向。
馮兆祥和馬勇面臨差不多的局面。
陸海在蘇城發威,事先沒有任何征兆。更沒和他們通氣。
他們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在趕往蘇城的路上,在各自的職權范圍內盡可能做出布置。
無論陸海最終目的是什么,先按照最嚴重的后果預想總沒錯。
幾人中,只有王鵬飛隱約猜到點什么。
陸海是書記,有臨機決斷權。但陸海絕對不是個剛愎專橫的人。
如果真的要借機對蘇城下手,不可能不和自己打招呼。
蔣誠并不簡單,工作能力如何,不好隨便評價。但在經營人脈方面,是公認的很有一套。
而且,頗富傳奇色彩。
早年一直在教育系統工作,從副教授到大學副校長,再轉入政府系統。
當老師的時候,因為幾篇關于如何引導輿論,如何更好發揮媒體喉舌作用的文章,得到某位領導賞識。
隨著那位領導仕途的進步,蔣誠也步步高升。
其中兩人之間到底產生過多少交集,蔣誠是如何能夠長久的和那位領導保持密切關系的,一直都是個迷。
有人曾經開玩笑說,這大概就是命中注定,“一見鐘情”的緣分。
當然,蔣誠自身確實有過人之處。
理論基礎扎實,文字功底好。而且,能屈能伸。
能屈能伸,是褒義詞。
蔣誠先后在玉山和蘇城工作,與李濟同,汪同民都搭檔過。
和這兩位搭檔,沒有淪為他們的應聲蟲。
還能穩扎穩打,最后坐到蘇城書記的位置,可不是一句有人賞識就能解釋的。
不過,蔣誠也有比較明顯的弱點。
可能和個人經歷有關,在處理某些問題的時候,過于計較,顯得格局不夠大。
比如這次,如果不是想法太多,既要又要,不動小心思。斷然不會讓自己如此被動。
盡管如此,陸海也不可能因為這點事把蔣誠如何。
除非有什么事情,是陸海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
王鵬飛相信不會有這樣的事。
排除所有不可能的情況,那剩下的
“周嚴這小子,能領會陸海的意圖?”
王鵬飛很懷疑。
“不存在逼他們。有些事情,必須要有個說法的。”
對童愛英的疑問,陸海沒有正面回答。
“我們不能總想著平衡,妥協。然后交換什么,再去計劃所謂的大局。”
“不能總是讓某些人覺得,無論什么事,只要事后能做出足夠的讓步,就都可以過關。”
陸海今天似乎很有講話的欲望。
王鵬飛笑了。
他和陸海最熟悉。
此刻已經可以肯定,陸海在掩飾什么。或者說,在等待什么。
“書記,我打個電話......”
王鵬飛說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