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回到和田,把鑒定所和瑪麗艷河床的事忙活完,說不定還要過來這邊,把這片荒地給包下來,這邊的人工成本更便宜,再加上紅旗玉器廠的的門路,讓龐師傅給加工打磨,就可以大規模走貨了。
蘇陽思索著,便來到了車子附近,把鐵锨綁在了車頂上,大家上了車準備回去。
眼下初一時節,玉器廠也不上班,估計要等幾天才開工,只能把石頭收起來放進蘇陽的化肥袋子里,等過兩天一起去廠里交貨。
第二天一早,村子里就熱鬧起來,走親戚的開始準備禮物了,一般是帶上幾斤三刀子,兩斤蘋果,兩瓶白酒。條件好的就再帶上一箱牛奶,或者一箱八寶粥。
“陽子,趕緊起床收拾收拾,咱們一會就去你姥爺家里。”蘇老娘一大早就開始準備東西了,把家里的肉都準備了一份,年前回來的晚,還沒來得及去娘家看看,蘇老娘臉上一直掛著笑。
“知道了,媽。”蘇陽起床刷了個牙,換上了一身干凈衣服,初二走親戚是很隆重的。
初二都是先回娘家,誰家女兒嫁的好,誰家女婿有出息,這拿的禮多禮少很重要。
外人也喜歡站在村口看熱鬧,尤其是那些頭年剛結婚的新親戚,帶的東西都是成雙成對的,好看。
蘇陽這次開著車,單從這個層面就已經足夠有面了。
蘇老娘割了十幾斤的熊肉,還有一半的豬肉,另外還打了幾斤熊膽酒,以及山上采的一些蘑菇菌子,原本給大伯家的牛奶八寶粥也一并帶上。
足夠豐盛。
車子開出了門,就有人打招呼。
“蘇嬸子這是走親戚啊,帶了多少禮啊?”
“不多不多,都是些土特產,一些山貨不值錢。”
蘇老娘笑著,擺著手,“走了他大娘。”
那些人看著遠去的車子,嘖嘖道:“現在蘇老二家是真熬到頭了,前半輩子受苦,后半輩子享福咯。”
車子駛過村子,看到大街上來來往往的人,距離遠的騎著二八大杠,距離近的就拉著地板車,上面坐著老婆孩子。
車子距離姜家村的時候,蘇老娘就開始念叨著姜翠萍應該來了。她家距離姜家村近,只有五六公里,一腳油門的功夫就到了。
另外還有蘇陽的三姨姜翠鈴,嫁給了原來公社的會計,是姐妹四個嫁的最好的,聽說現在在鄉里當什么主任。
據說每年逢年過節的,來家里送禮的人都要排隊,往年走親戚的時候,她家帶的東西最多。
一進姜家村,就看到村口有一些婦女扯著老婆舌,指著蘇陽的小轎車議論道:“你看這是老姜家的三閨女來了吧,這小汽車真拉風。”
“不是,老三剛才來過了,我看這應該是老二閨女家的,聽說人家遷到了新江,種幾十畝的大果園,掙老鼻子錢了。”
“對頭,老姜家可是享了閨女的福了,三個閨女一個比一個闊氣。”
車子停在門口,蘇陽下車,給二老打開車門,扶著蘇老漢下車。
蘇老娘扯了扯自己的衣服,跟村口的幾個人打了聲招呼,雖然是嫁出去的老姑娘,但也都是大娘嬸子的,認識。
“小叔,小叔...你來了!”
從門口跑來一個七八歲的小姑娘,是三姨家的大孫女,上次見面的時候還是三四歲。
“靜靜,有沒有想小叔?”蘇陽一把將靜靜抱起,摸了摸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