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達西,你快看這里!”
就在這時,阿力普忽然喊了一聲。
蘇陽回頭看去,發現石壁上的巨人像居然動了起來,隨著對面的太陽緩緩西下,剛才還舉過頭頂的石錘,此時已經緩緩落下。
似乎重重砸在了石壁之上。
蘇陽隔著石壁,似乎感受到背后巨物的猙獰面孔。
“山神采玉圖?”
蘇陽愣了一下,想起了孫拐子說的“尋光踏玉”的傳說。
現在來看倒是有幾分相似,只不過那采玉的人并非是玉美人,而是粗獷的大漢。
后面蘇陽回去之后,翻閱過一些相關的書,在一本經書上看到過相關記載。
這副場景更像是“沙海羅漢”。
相傳是唐玄奘西行求法,在路過西北沙漠時迷了路。
在走投無路之時,有一道金光穿透風沙,地面上出現一個手持巨錘的金身羅漢,正在用玉石為他鋪路。
他循光而行,踏入玉石小徑,得見空中懸浮的“無字玉簡”。玉簡遇光顯影,上面密密麻麻雕刻著梵文真經。
唐玄奘當即就摘抄下來,隨后玉簡消失不見,連同那石錘羅漢也一并消失,眼前的沙漠變成了綠洲,唐玄奘回到東土后,將這部經書傳世,后世編為《循光踏玉羅漢經》。
蘇陽湊近那塊光影玉璧,仔細摸了摸,就在這時“雕刻大師”卻意外有了反應。
“這特么跟玉雕有什么關系?”
蘇陽仔細看去,這塊光影的玉璧側面,在鐵纖鑿壁的折痕里,居然有密密麻麻的細孔。
每一個細孔如牙簽一般大小,在深約兩公分的溝壑中,這些針眼分為上下三排。
每一排都整齊如一,在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五排的細孔,卻沒有交錯的痕跡。
正是這些細孔勾勒成了巨人的輪廓。
在特定的光線角度下,就會出現特定的圖案。
當落日的余暉灑進坑洞時,上面的細孔進了光,映照出巨人最初的模樣。
而隨著光線的下移,光照會慢慢移到下方的細孔中,巨人像也會隨之變換,所以就形成了“移動”的效果。
蘇陽看著這玉璧,頓時升起一股敬意。
這可以說是最早的連環畫原理了吧,但是應用在玉雕上,絕對是天下獨創頭一份。
有類似手法的工藝,還有敦煌的日晷洞,在有些洞窟中,在特定時間下,會有陽光透過小窗照射在佛像或壁畫上,形成“佛光普照”的效果。
這種雕刻手法不僅要找對陽光角度,還要根據光線調整人物移動方向,每一幀的陰影移動,都要經過無數遍的摸索。
比起五大玉雕手法,這種集“天時地利人和”于一體的工藝,才是巧奪天工。
相對自己前段時間的“錦鯉戲水”,假借光線角度,形成錯位的視覺技藝,簡直就是小學生了。
“阿達西,你快過來看看。”
蘇陽為了消除阿力普的顧慮,將手電筒對著玉璧,找到了一個合適的斜射角度,光線從上而下的緩緩移動。
那石壁上的巨人果然動了起來。
那巨人的石錘隨著光線的速度,重重的砸在石壁上。
如同一個巨大的山神一般。
也許正是古人想用這中辦法,警惕后人。
阿達西這才緩緩松了口氣,他們這些生活在大山里的人,是無比相信神明的,他們認為大山的一切都是山神賜給他們的。
不過看到這一幕后,阿力普不由的撫摸著玉璧,感嘆著這種工藝。
此時,洞外的光線漸漸孱弱,巨人像也漸漸模糊,但是在上方卻出現了一行奇怪的圖案,浮現在巨人頭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