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雅遺址到了。
今天營地外格外熱鬧,一面鮮紅的條幅在風中獵獵作響,上面用漢維雙語寫著“精絕王棺槨開棺儀式“。
這次開棺儀式對于尼雅遺址的發掘來說,是一次重要的節點。
所以他們相當重視,而且還請了當地的一些新聞記者。
蘇陽停好摩托車,快步走向中央帳篷。
帳篷里人頭攢動,十幾位考古隊員圍著中央那具黑漆漆的棺槨站成一圈。
這個棺槨長約兩米半,表面覆蓋著厚厚的塵土,但仍能看出其精湛的工藝——四角包著鎏金銅飾,側面雕刻著精美的西域風格紋樣,隱約可見彩繪的飛天圖案,棺蓋與棺身的接縫處,還殘留著暗紅色的封泥痕跡。
一股厚重的歷史感撲面而來,讓蘇陽感覺到一陣心潮澎湃——這可是千年前君王的歸宿!
他看到小島和三井穿著白色大褂,帶著白色手套,跟醫院里的主刀醫生似的。
他們看到蘇陽的時候,眼神帶著一抹幽怨。
陳元榮只是穿著手套,跟中方的幾個專家正在商討開棺的事情,阿黃在一旁準備道具,在帳篷里搭了一個升降的三腳架。
蘇陽沖他們點了點頭算打招呼,識趣地沒湊上去打擾,轉身坐到文化局顧問李明達旁邊的小馬扎上,端起粗糙的搪瓷缸,呷了口濃茶。
還有好幾個記者,在鼓搗著海鷗牌相機,時不時的對著現場畫面拍幾張照片。
“明達叔,今天這場面,該怎么個開法?”蘇陽望著那龐然大物低聲問。
李明達是鑒定科最有經驗的老人了,之前也幫其他的遺址當過顧問,對考古還是有一些了解的。
他皺著說道:“瞧他們這布置的路數,八九不離十是三重開啟法,這是漆木棺的常用開棺方式。”
接著他便給蘇陽簡單“科普”起來。
三重開啟法,顧名思義就是將開棺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重是“摸清底細”,先除塵,再用日本人帶來的寶貝——那臺能“透視”五厘米深的日立超聲波機探探內部虛實。
第二重是“微創取樣”,拿特制石膏小心翼翼地給封泥做個精模,再在不起眼處取點棺木樣本送京檢驗。干這個得有分寸,94年那次尼雅二度發掘時,就有人因為操作過快,出現了炭化。
這第三重才真刀真槍地“破拆”,先在四個角鉆上比針尖還細的探孔減壓,接著對付那些巧奪天工的榫卯結構。要是萬一碰到粘連,就用手術縫合線進行“鋸切”。
這每一步都講究個穩、準、柔,真不比給活人開膛破肚輕松多少。
蘇陽坐在帳篷邊沿,邊聽著邊看著他們里外忙碌。茶缸子見了底時,陳元榮終于面向全場清了清嗓子,聲音帶著某種儀式感:
“各位!根據《田野考古工作規程》,現在正式開啟精絕m3墓室棺槨。本次開棺由我本人與小島先生主持,采樣工作由三井先生負責.....”
經過一連串的忙碌工作。
該掃的掃了,該探的探了,棺槨清理得差不多了,連那幾個日本儀器也用完了。
陳元榮整了整白手套,沖著大伙兒一揮手:“行了,開棺蓋兒!”
這一嗓子,帳篷里連喘氣聲都小了。
阿黃帶著倆年輕小伙兒,手動輕輕搖動著上方的升降鏈,棺材蓋緩緩的被抬了起來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