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如同潑灑的墨汁,裹挾著大明宮的巍峨樓宇緩緩下沉。
摘星樓飛檐斗拱刺破云層,檐角懸掛的青銅風鈴叮咚作響,似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這是李治第一次登上這座承載著無數故事的閣樓,他坐在輪椅上,由宮人緩緩推動,吱呀的輪軸聲在寂靜的暮色中格外清晰,仿佛每一步都在叩擊著他的心扉。
當年,袁天罡身著道袍,手持羅盤,數次登上此樓,夜觀天象,推演國運。
他凝視著浩瀚星空,口中念念有詞,將星辰的軌跡與大唐的命運相連。
李世民與李承乾也曾在此駐足,父皇那寬厚的背影,皇兄意氣風發的談笑,俯瞰長安城的萬家燈火,談論治國之道的場景,仿佛就在昨日。
而如今,輪椅上的李治感受著夜間吹來的冷風,這風裹挾著歲月的涼意,掠過他蒼白的面龐,帶起幾縷灰白的發絲。
他下意識地攏了攏身上的錦袍,那錦袍雖華貴,卻難掩他身形的消瘦,目光卻始終凝視著遠方,仿佛要將這長安城的一切都刻入記憶。
李治的手腕上、脖頸處,密密麻麻布滿針灸留下的小孔,宛如星羅棋布的傷痕,那是他與病痛抗爭的印記。
這些年,他被風疾折磨得不成人形,行動不便,每一次挪動都伴隨著鉆心的疼痛,甚至連批閱奏折都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
但即便如此,他從未有過絲毫懈怠。
自登基以來,他與武媚娘一同批閱奏折,表面上是帝后共治,實則他在背后承擔了更多的壓力。
明面上的奏折是朝堂的聲音,而暗地里的密報則關乎江山社稷的安危,每一份他都要親自過目,細細斟酌。
深夜的甘露殿里,常能看到他強撐病體,在燭光下批改奏折的身影,困了就用冷水洗臉,累了就稍作休息,然后繼續投入到繁重的政務中。
此刻,站在摘星樓上,俯瞰著長安城中閃爍的燈火,李治終于理解了父皇和皇兄為何如此鐘愛此處。
夜市燈火通明,街道上車水馬龍,小販的吆喝聲、馬車的轆轆聲、孩童的歡笑聲,仿佛都順著風飄到了他的耳畔。
金吾衛騎著高頭大馬在大街上巡查,鎧甲在月光下閃爍,守護著百姓的安寧。
他的視力早已大不如前,眼前的一切如同模糊的光暈,但他的腦海中卻清晰地浮現出百姓臉上的笑容。
孩童嬉笑打鬧,追逐著街邊的糖人。
商販熱情叫賣,展示著琳瑯滿目的貨物。
夫妻攜手同行,在夜市中挑選著心儀的物件,一幅幅溫馨的畫面在他的想象中展開,這就是他用一生守護的大唐盛世。
“媚娘,朕,算是個好皇帝嗎?”李治輕聲問道,聲音中帶著一絲忐忑與期待,仿佛一個等待老師夸獎的孩童。
這是他第二次問她這個問題。第一次問時,那時他滿心憂慮,生怕自己辜負了父皇和皇兄的期望,整夜輾轉難眠,心中滿是對自己的質疑。
武媚娘走到他身旁,月光灑在她的身上,為她鍍上一層柔和的光輝。
她沒有像往常一樣稱呼他為陛下,而是輕聲喚道:“稚奴,你當然是個好皇帝,在媚娘眼中,稚奴你是天底下最好的皇帝。”
她的聲音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李治心間。
看著眼前被病痛折磨的李治,武媚娘心中涌起一陣心疼。曾經那個跟在她身后的小郎君,眼神中滿是純真與崇拜,如今已成為掌控天下的帝王,可這一路走來,他承受了太多太多,每一步都走得無比艱難。
李治的思緒飄回到年少時光。
那時,他跟在武媚娘身后,聽她講詩詞歌賦,談天下大事。
她站在花園的亭子里,手持書卷,輕聲誦讀,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她的身上,美得如同畫中仙子。
他崇拜她的聰慧,欣賞她的果敢,后來,命運的齒輪轉動,他們攜手走過風風雨雨,共同守護著大唐的江山。
這些年,他用權謀穩固皇位,與各方勢力周旋,從未有過一刻放松。
朝堂上的明爭暗斗,官員們的陽奉陰違,都需要他一一應對。
哪怕是武媚娘,也不過是他一顆棋子,把摯愛之人當做棋子,心之堅狠,超過大多數帝王。
但此刻,在武媚娘面前,他放下了所有戒備,只是一個渴望被肯定的普通人。
“媚娘,你說,朕死后,父皇和皇兄會夸我嗎?”
李治的聲音中帶著幾分孩童般的期許。
他這一生,都在努力證明自己,想要不辜負父兄留下的基業。
他整頓吏治,開疆拓土,將大唐的版圖不斷擴大。
他重用賢才,改革科舉,讓百姓有了出頭之日。